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项脊轩志》的微观宇宙:情感与矛盾的细腻织锦.docx
文件大小:26.93 KB
总页数:8 页
更新时间:2025-03-26
总字数:约7.03千字
文档摘要

《项脊轩志》的微观宇宙:情感与矛盾的细腻织锦

[摘要]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下册中的《项脊轩志》是归有光的一篇饱含深情的回忆性记事散文,他用“极淡之笔”细腻地勾勒出了“极深之情”,这种以简练的笔触展现深沉情感的写作手法,实际上源自文章内部所蕴含的矛盾。这些矛盾不仅增强了文本的张力,也增添了文本的复杂性和深度。

[关键词]《项脊轩志》;归有光;矛盾;张力

归有光是明朝后期著名散文家,他推崇唐宋古文,他的散文深受《史记》的熏陶,又汲取了唐宋八大家的精髓,文风质朴无华,情感真挚动人,他的《项脊轩志》编入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孙绍振先生说:“所谓文本的阅读分析就是要把原本统一的对象加以剖析,不应该从统一性出发,而应该从差异性或者矛盾性出发。”[1]笔者在阅读《项脊轩志》的时候,就发现矛盾背后处处体现着归有光的“极深之情”。

一、家族兴衰与个人情感的矛盾

《项脊轩志》这部散文佳作,若将那被岁月尘封的第四段也算入其中,全文便由六段精致篇章共同织就,其创作历程更是跨越了时光的鸿沟,分两次深情铺展。首次挥毫正值明世宗嘉靖三年(1524年),年仅18岁的归有光以一颗纯净而敏感的心,完成了前四段那浑然一体的叙述,构建了一个完整而动人的故事世界。然而,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在经历了婚姻的甜蜜、丧妻的哀痛以及仕途的不顺等种种人生变故后,归有光的心绪愈发深沉而复杂。于是,在明世宗嘉靖十八年(1539年)的又一个时光节点上,他提笔再续前缘,为这篇散文添上了饱含沧桑与深情的补记,让《项脊轩志》不仅仅是对过往岁月的简单记录,更是对人生百态、情感变迁的深刻感悟与独特诠释。被删减的第四段,从表达方式来看,属于议论性表达。但是这段议论文字之前的一个“帽子”——“项脊生曰”,显得与一般散文有很大的不同,和《春秋》“君子曰”与《史记》“太史公曰”的写法如出一辙。我们都知道“太史公曰”是史公附录在传记之后的“论赞”,“论赞”是对所记录人或事的言简意赅的评价性文字。于是矛盾立现:作为一篇叙事写人的散文,何必以书写、记录史书的格式来结尾?与上述矛盾遥相呼应的是文章标题“项脊轩志”中“志”的出格表达[2]。志、记、书、表都是古代常见的文体名,归有光为什么只用“志”而不用“记”或者其他呢?“志”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与“记”相似,但“记”通常用以“记”事或“记”物,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等;“志”则大多用以记录人物的事迹,如《三国志》《东周列国志》,以此看来,归有光郑重其事地用“志”来给写人记事的散文命名,似乎另有寄托[2]。

关于“项脊轩”,教材的注解是:“项脊轩,归有光的书斋名。作者祖上居于昆山项脊泾,故名。”[3]归有光的远祖归道隆曾在太仓项脊泾居住,作者自号“项脊生”。把自己书斋命名为“项脊轩”,含有怀远追宗之意。他出生在昆山的一个大家族,祖上曾有过五世同堂的记录。这个家族在当地颇有声望,历代都有人入朝为官,权势很大。到了归有光一辈,这个封建大家庭开始分崩离析,家道衰落,出现了“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和“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的可笑画面。在滑稽可笑的文字背后,隐含着少年归有光对家族逐渐走向没落的担忧,喧嚣的背后是无序,平静的文字外表下更有浓厚的悲凉。这间狭小、破旧、阴暗、潮湿的“百年老屋”,并不符合人们对安静、雅致的读书场所的期待,但它最终肩负起成为书斋的使命,其中充满了归有光的无奈和辛酸。对于年轻的归有光来说,一个名门望族的大家庭竟然败落到用“阁子”当作书斋,这无疑是一种巨大的耻辱,亦是万般的不甘,但这更是激励归有光刻苦攻读以求改变命运的现实原因。自古以来,中国是一个宗法观念很强的国家,渴望家族兴旺昌盛、家庭团圆和睦,是一种普遍的心理和情感。归有光祖父的高祖死前留有遗训:“吾家自高、曾以来,累世未尝分异。”可见,归家高祖对于家族团结的重视,对于家族伦理空间的守护。生于“家道思想”的传统中,长于伦理空间崩解的背景下,归有光身上有着深厚的家族情义和担当[4]。

因此,笔者认为以书写、记录史书的格式来结尾和使用“志”而非“记”,反映了归有光在文章中所持的更为主观和内省的情感视角。通过“志”,他能够将家族的历史和个人的情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一种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这种写法使得文章不仅仅是对一个物理空间——“项脊轩”的描述,更是对一个人心灵世界的深刻探索。

二、离冷现实与温情理想的矛盾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归有光作为中国传统儒生,内心充满了重振、书写家族辉煌历史的强烈愿望。他将修葺破败的居所作为自己“独善其身”的起点,以默默地抗争来积蓄振兴家族的力量。

起初,他着手进行了一番细致的修缮工作,“稍为修葺”“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使得项脊轩摆脱了往昔的泥泞与漏雨,迎来了光明与温暖,成为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居所。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