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25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学习目标了解玉和玉石文化。学会辨析“玉”部字字形与含义。理解玉石文化与传统君子修养的关系。第2页,共25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一、玉和玉石文化《说文》:“玉,石之美者。”玉坚硬温润,晶莹亮泽,先民们很早就把它当作美的象征。中国发现的最早的玉器,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玉器作为一种独具魅力的文化载体,对古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而形成了发达的玉文化。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玉被当做中华文明的象征,出现在了奥运奖牌上,向全世界展示了它丰富的文化内涵。《礼记·学记》中有句名言:“玉不琢,不成器。”玉石不经过加工.就不能够成为器皿。没有经过加工的玉石叫璞。甲骨文中有个字,唐兰先生认为就是“璞”字:其中部件像深山形;像两手第3页,共25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拿着凿一类的工具;就是玉;是“甾”,《说文》解释为缶,是一种用来装东西的器具。整个字组合起来,表示在深山中,双手执凿,开采玉石,放到缶中,非常形象地描绘出古人开采玉石的场景。璞的外形往往很粗糙,外观和普通石料没有太大的差别,但在粗糙的外表下却掩藏着华美的姿容。据《韩非子》记载,楚国有一个叫卞和的人,在荆山里得到一块璞玉,他坚信这是一块美玉,便先后敬献给楚厉王和楚武王,不料都被玉工鉴定为石头,自己也因欺君的罪名被砍去了双脚。后来楚文王即位,卞和因为宝石被看做石头,忠贞之士被当做骗子而哭得双目流血。楚文王听说后,命人剖开璞玉,发现果然是一块绝世美玉,便将其雕琢成璧,命名为和氏璧。后代发生的“完璧归赵”的故事中的璧,指的就是这块和氏壁。第4页,共25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加工玉石的过程叫治玉,也叫琢玉。“琢”字从玉声,其中的声符也兼有表意功能。《说文》:“,绊足行。”字是在豕(意思是猪)字上加了一点,表示猪的腿被绳绊住了,走起路来跌跌撞撞的意思。字加上“口”字旁,构成“啄”字,表示鸡啄米、啄木鸟啄树时的动作,这些动作都包含有持续的重复性,其特点正与加工玉时工具持续击打玉石相似。古人以“玉不琢,不成器”来比拟教育的重要性,说明人只有经过持续不断的培养和锻炼,才能成材。第5页,共25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用玉石加工成的玉器种类繁多,不少玉器的命名都是有理据的,有的以功能作用而命名,有的以形状特点而命名。我们可以通过部分形声字声符的示源功能,来探寻一些玉器的命名缘由,了解其中所蕴含的文化信息。如“瑗”字从玉爰声。“爰”甲骨文作,像一只手通过物体牵引另一只手,是“援”的最初写法。“爰”有“援引”义,“瑗”也包含“援引”的意思,表示一种用以援引的玉器。《说文》:“瑗,大孔璧。人君上除陛以相引。《尔雅》曰‘好倍肉谓之瑷’。”璧是环形的,中间的孔称“好”,四周的玉称“肉”,孔的直径是“肉”宽度的二倍,可见瑗是一种孔比较大的壁。国君在上台阶的时候,左右的人要保护国君以免失足,因为古代的等级制度比较严格,侍者是不能直接接触国君的身体的,所以侍者握住瑗的一边,让国君握住另一边,引导国君上台阶。瑗的孔比较大,是因为孔必须要第6页,共25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同容纳两只手抓握。又如“块”字,《说文》解释为“玉佩也”。但要想了解“块”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玉佩,还需要从其声符入手。“块”字声符为,有“分开”义,如“缺”是器物有缺口,“决”是堤岸有缺口,水从中流出,“诀”是告别。由此可以推知,玦之所以叫“玦”,是因为它是一种有缺口的玉环。《荀子·大略》中说:“召人以瑗,绝人以玦,反绝以环。”只有明白了瑗、玦的命名缘由,我们才能理解这句话。原来,国君在招贤纳士时,派人送去瑷,表示希望能得到他的援助;如果国君想赦免被流放的臣子,就派人送去环,表示将其召还(“环”与“还”同源,繁体分别作“瑕”、“遇”,均含有“回环往复”的特点),君臣关系可以和好如初;反之,就派人送去玦,表示与其诀别,君臣关系也决裂了。玉在这中间起了非常好的传达信息的作用。第7页,共25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一)玉德说孔子曾经说过:“君子比德于玉。”儒家将玉的天然品质与其核心价值观“德”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玉德说”。例如《说文》就说玉有“五德”:玉质润泽温和,是仁爱的象征;透过外部纹理可以查知内部纹理,表里如一,是忠义的象征;玉声清脆舒扬,能传至远方,是智慧的象征;宁折小挠,是勇敢的敦征;棱角分明而不锋利,是廉洁的象征。可见,玉曾是高尚品德的化身,是君予修身的标杆和榜样。“玉德”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