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自然灾害问题研究救灾物资储备库应该建在哪里说课稿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设计思路
结合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教材,本节课以“救灾物资储备库应该建在哪里”为主题,旨在让学生了解自然灾害的分布规律,掌握救灾物资储备库选址的原则和方法。设计思路如下:
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近年来发生的自然灾害案例,引发学生对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的关注。
2.分析案例:以具体灾害为例,引导学生分析灾害类型、影响范围、救援需求等因素,为救灾物资储备库选址提供依据。
3.探讨原则:讲解救灾物资储备库选址的基本原则,如安全性、便捷性、经济性等,让学生学会如何评价和选择合适的地点。
4.实践操作: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和实际情况,为某一地区设计一个合理的救灾物资储备库选址方案。
5.总结反馈:对学生的设计方案进行评价,强调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
1.地理实践素养:通过分析救灾物资储备库选址的案例,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地理思维素养:引导学生运用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评价和选择合适的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地点。
3.人文关怀素养:培养学生关注自然灾害对社会和人类生活的影响,增强其关爱生命、关爱社会的责任感。
4.环境伦理素养:让学生在选址过程中,考虑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形成正确的环境伦理观念。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救灾物资储备库选址的原则和方法。
2.自然灾害的分布规律及其对选址的影响。
难点:
1.结合具体案例进行救灾物资储备库选址的实践操作。
2.在实际操作中,综合考虑多种因素进行决策。
解决办法:
1.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让学生理解并掌握选址原则,如安全性、便捷性、经济性等,并将其应用于实际案例中。
2.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示不同自然灾害的分布图,帮助学生直观理解灾害对选址的影响。
3.设计模拟实验或小组合作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提出选址方案,并相互评价,以加深理解。
4.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如灾害类型、救援需求、交通状况、社会经济条件等,培养其综合分析能力。
5.教师在学生操作过程中提供及时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克服难点,形成正确的选址策略。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讲授法:讲解救灾物资储备库选址的原则和方法,以及自然灾害的分布规律。
2.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具体案例,探讨选址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3.实验法:通过模拟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体验选址过程,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教学手段:
1.多媒体教学:使用PPT展示相关灾害分布图、选址原则等,增强视觉效果,提高信息传递效率。
2.教学软件: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让学生直观地分析地理数据,辅助决策。
3.网络资源:引导学生查阅网络资源,获取更多关于自然灾害和救灾物资储备库的实时信息,拓宽知识面。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上课开始,教师通过播放一段关于自然灾害救援的新闻视频,引导学生关注救灾物资储备库的重要性。随后提出问题:“救灾物资储备库应该建在哪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自然导入新课。
2.讲授新知(20分钟)
教师首先讲解自然灾害的概念、类型和分布规律,使学生了解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接着,详细介绍救灾物资储备库选址的原则和方法,包括安全性、便捷性、经济性等方面。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这些原则在实际操作中的应用。
教师展示不同地区的自然灾害分布图,引导学生分析灾害类型、影响范围等因素对选址的影响。同时,介绍我国现有的救灾物资储备库分布情况,让学生了解其布局的合理性和不足之处。
3.巩固练习(10分钟)
教师设计一个模拟实验,让学生分组讨论,为某一地区设计一个合理的救灾物资储备库选址方案。要求学生综合考虑灾害类型、影响范围、交通状况、社会经济条件等因素。讨论结束后,每组派代表分享本组的选址方案,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4.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救灾物资储备库选址的重要性,以及学生在选址过程中应考虑的各种因素。同时,指出学生在巩固练习中的优点和不足,鼓励他们在课后继续学习和探讨。
5.作业布置(5分钟)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结合本节课所学,撰写一篇关于“我国救灾物资储备库选址策略”的论文。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我国救灾物资储备库的布局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1)自然灾害案例研究:收集国内外典型的自然灾害案例,如汶川地震、卡特里娜飓风等,分析灾害发生的原因、影响范围、救援过程等,以便学生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