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学校骨干教师建设方案.docx
文件大小:17.46 KB
总页数:8 页
更新时间:2025-03-27
总字数:约3.78千字
文档摘要

学校骨干教师建设方案

在当今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骨干教师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中坚力量,其专业素养和引领作用对于提升学校整体教育质量、推动教育创新发展至关重要。为充分发挥我校骨干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引领示范作用,进一步加强名师工程建设,全面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特制定本详细且具有前瞻性的骨干教师建设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遵循教育发展规律以及教师成长发展规律,把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放在首要位置,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培育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为太和经济开发区乃至全县的教育事业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坚实的人才保障。

二、总体目标

以培养造就一支在教育理念、教学水平、科研能力等方面均处于领先水平的优秀教师队伍为核心目标。借助多样化的培养方式和广阔的发展平台,加大对优秀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力度。致力于打造一支忠诚于教育事业,具备无私奉献精神,拥有现代教育思想和先进教育观念,具备较高理论水平、精湛教育教学技艺、较强教育科研能力,熟练掌握现代科学知识,富有教育教学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历层次较高且综合素质优良,能够完全适应新时代素质教育发展需求的骨干教师队伍。

三、培养对象、模式及周期

(一)培养对象

学校所有在编在岗的教师,无论教龄长短、学科差异,均纳入骨干教师培养对象范围,为每一位教师提供专业成长和发展的机会。

(二)培养模式

分层递进培养:根据教师的教龄、教学经验和专业水平,将培养对象划分为新手教师层、经验教师层和成熟教师层。针对不同层次的教师,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新手教师着重进行教学基本功和教育教学常规的培训;经验教师侧重于教学方法创新和课程开发能力的提升;成熟教师则聚焦于教育科研引领和教育教学成果的凝练与推广。

双导师制培养:为每位培养对象配备校内和校外两位导师。校内导师由本校经验丰富、教学成果突出的骨干教师担任,负责对培养对象进行日常教学指导、教学实践评估和职业规划引导。校外导师邀请教育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或其他名校的骨干教师担任,为培养对象带来前沿的教育理念、先进的教学模式和丰富的行业资源,拓宽其教育视野和发展空间。

主题研修培养:围绕教育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如核心素养培养、信息化教学应用、课程思政建设等,定期开展主题研修活动。培养对象以小组为单位,通过文献研究、案例分析、实践探索等方式,深入研究主题内容,并在组内和校内进行交流分享,共同提升对教育教学问题的认识和解决能力。

校际联盟培养:与周边地区或教育发达地区的优质学校建立校际联盟。通过教师交流互访、联合教研、共享优质课程资源等方式,促进校际之间的教育教学合作与交流。培养对象有机会参与联盟学校的教学研讨、科研项目和教学展示活动,学习借鉴其他学校的先进经验和做法,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

自主发展培养:鼓励培养对象根据自身的兴趣和专业发展需求,制定个人自主发展计划。学校为其提供一定的学习资源和时间保障,支持培养对象参加学术研讨会、专业培训课程、在线学习平台等,自主开展学习和研究活动。同时,建立自主发展成果展示和交流机制,促进培养对象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启发。

(三)培养周期

培养周期设定为三年。第一年为基础培养阶段,重点提升培养对象的教育教学基本功和专业知识水平;第二年为拓展提升阶段,着重培养其教学创新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第三年为成果凝练与示范引领阶段,引导培养对象总结教育教学成果,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其他教师共同发展。

四、培养措施

(一)师德师风建设

开展师德专题培训:定期邀请师德楷模、教育专家开展师德专题讲座和培训活动,组织教师深入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育法律法规等内容,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价值观和职业道德观。

举办师德主题活动:通过开展师德演讲比赛、师德征文活动、优秀师德案例评选等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营造良好的师德师风建设氛围,激发教师的职业荣誉感和责任感。

建立师德考核机制:将师德表现纳入教师绩效考核、职称评定、评优评先等考核评价体系,实行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建立师德师风监督举报机制,及时发现和处理教师在师德方面存在的问题。

(二)专业知识提升

提供专业学习资源:学校图书馆购置丰富的教育教学专业书籍、期刊和电子资源,为教师提供便捷的学习条件。同时,与知名教育机构合作,引进在线学习平台,为教师提供海量的优质课程和学习资料。

鼓励学历提升和学术交流:支持教师参加在职研究生学习、博士学位攻读等学历提升项目,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和专业理论水平。鼓励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研讨会、学术交流活动,与同行专家进行深入交流和探讨,了解学科前沿动态和教育发展趋势。

开展学科知识竞赛:定期组织学科知识竞赛,激发教师学习专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