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2DS2-VASc-60评分、DAPT评分等心血管常用评分要点
心血管疾病是全球首要死亡原因,临床医生在诊疗过程中常面临复杂决策。评分工具通过量化风险、简化流程和规范治疗,已成为现代心血管医学的重要辅助手段。
冠心病相关评分工具
病例1
52岁男性,突发持续性胸痛2小时,伴大汗、恶心。心电图示V1~V4导联ST段压低,查肌钙蛋白明显升高,急诊医生需快速评估患者死亡风险,决定是否启动强化治疗。
GRACE评分(GlobalRegistryofAcuteCoronaryEvents)(表1)?
1、适用人群: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MI-ACS)患者
2、参数:年龄、心率、收缩压、血肌酐、Killip分级、心肌酶升高、ST段偏移、心脏骤停
3、风险分层:
院内死亡风险:≤108分(低危)、109~140(中危)、140(高危)
6个月死亡风险:≤88(低危)、89~118(中危)、118(高危)
4、临床意义:
指导血运重建时机:高危患者优先介入
预测远期预后,优化二级预防
5、优势:覆盖全面,验证人群广泛
6、局限:需实验室数据,急诊应用受限
病例2
70岁女性,因「持续胸痛2小时」入院,诊断为NSTEMI。既往有高血压、糖尿病史。入院时血压160/90mmHg,心率100次/分,血肌酐1.5mg/dL,估算肌酐清除率40mL/min。心电图示广泛导联ST-T压低,肌钙蛋白升高。拟行药物保守治疗,启动双联抗血小板(阿司匹林+替格瑞洛)及抗凝(低分子肝素)。
CRUSADE风险评分(表2)
1、适用人群:预测ACS患者住院期间大出血风险
2、参数:基线血细胞比容、肌酐清除率、收缩压、心率、性别、心衰、既往外周血管疾病史或卒中史、糖尿病
3、风险分层:
出血风险:≤20分(极低危)、21~30(低危)、31~40(中危)、41~50(高危)、50(极高危)
4、临床决策:考虑缩短抗凝疗程,避免联用NSAIDs,监测血红蛋白变化。
病例3
75岁男性,因不稳定型心绞痛行冠脉造影,前降支狭窄85%,植入药物支架。既往有胃溃疡出血史(1年前)、慢性肾病(eGFR28mL/min/1.73m2),长期服用华法林(房颤抗凝)。术前血红蛋白10.8g/dL,血小板110×10?/L。需制定PCI术后抗血小板方案。
ARC-HBR(AcademicResearchConsortiumforHighBleedingRisk)评分(表3)
包含14项主要标准和6项次要标准,其中符合1条主要标准或至少2条次要标准者定义为PCI术后高出血风险患者(1年大出血风险≥4%或颅内出血风险≥1%)
1、适用人群:预测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出血风险
2、临床决策:
缩短双抗疗程(1~3个月后转为单抗)。
优先选择氯吡格雷而非替格瑞洛(出血风险更低)。
联用质子泵抑制剂保护胃肠道。
病例4
65岁男性,因NSTE-ACS行PCI治疗,置入药物洗脱支架(DES)。患者合并糖尿病、慢性肾脏病(eGFR45mL/min/1.73m2),血红蛋白120g/L,无出血病史,术后进行双抗(DAPT)治疗。
PRECISE-DAPT评分(表4、5)
1、用途:评估接受PCI患者的出血风险,指导DAPT疗程(缩短或延长)。
2、评分项目:
年龄、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肌酐清除率、既往出血史。
总分范围:0~100分。
3、临床决策:
≥25分:高出血风险,建议短期DAPT(3~6个月)。
25分:低出血风险,建议标准或延长DAPT(12~24个月)。
4、临床意义:
评分高者缩短DAPT可降低出血风险,且不增加缺血事件。
DAPT评分
1、用途:评估PCI术后12个月无事件患者延长DAPT(至30个月)的净获益。
2、评分项目:
年龄、吸烟、糖尿病、心肌梗死病史、支架直径≤3mm、分叉病变等。
总分范围:-2~10分。
3、临床决策:
≥2分:缺血风险>出血风险,建议延长DAPT。
2分:出血风险>缺血风险,建议标准疗程(12个月)。
4、临床意义:
延长DAPT可显著降低支架血栓和心肌梗死风险,但需权衡出血风险。
表5指导DAPT疗程制定的风险评分使用建议
心律失常与血栓栓塞风险评估
病例4
70岁男性,阵发性房颤,高血压控制良好,无糖尿病。需决定是否启动抗凝治疗。
CHA2DS2-VASc-60评分(表6)
1、适用人群:非瓣膜性房颤患者
2、参数:
主要因素(2分):年龄≥65岁、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