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过敏性休克现场处理方案.pptx
文件大小:2.57 MB
总页数:26 页
更新时间:2025-03-27
总字数:约2.66千字
文档摘要

过敏性休克现场处理方案

目录

CATALOGUE

过敏性休克概述

现场紧急处理流程

药物治疗及观察要点

现场心肺复苏技能介绍

后续关怀与患者教育

01

过敏性休克概述

过敏性休克是一种严重的全身性过敏反应,可迅速危及患者生命。

定义

过敏性休克可导致呼吸困难、喉头水肿、血压下降等严重症状,甚至危及生命。

危害

过敏性休克发病急骤,需立即进行紧急处理,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紧急性

过敏性休克定义与危害

01

02

03

药物因素

某些药物如青霉素、头孢菌素等易引起过敏性休克。

其他因素

昆虫叮咬、接触某些化学物质等也可能导致过敏性休克的发生。

食物因素

某些食物如海鲜、坚果等也易引发过敏反应。

过敏性休克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药物、食物、昆虫叮咬等。

发病原因及危险因素

临床表现与识别方法

识别方法

识别过敏性休克的关键在于观察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尤其是呼吸困难、喉头水肿等严重症状。

询问过敏史:了解患者是否有过敏史,对于识别过敏性休克具有重要意义。

紧急处理:一旦发现过敏性休克的症状,应立即进行紧急处理,包括给予抗过敏药物、维持生命体征等。

临床表现

过敏性休克的临床表现多样,包括皮肤症状、呼吸系统症状、循环系统症状等。

皮肤症状:如皮肤瘙痒、红疹、水肿等,严重者可出现剥脱性皮炎。

呼吸系统症状:如呼吸困难、喉头水肿、哮喘等,严重者可导致窒息。

循环系统症状:如血压下降、心率加快、四肢厥冷等,严重者可导致休克。

02

现场紧急处理流程

迅速移除或避免过敏原

如食物、药物、昆虫叮咬等。

脱离过敏环境

如花粉、尘螨等吸入性过敏原。

立即脱离过敏原

迅速清除口、鼻、咽部的分泌物或呕吐物。

清理呼吸道异物

采取侧卧位或头偏向一侧,以保持呼吸道通畅。

放置适当体位

给予高流量氧气吸入,缓解缺氧症状。

氧气吸入

保持呼吸道通畅措施

01

02

03

配合急救人员进行紧急处理

如心肺复苏等。

拨打急救电话

如120,请求医疗救援。

向急救人员简述病情

包括过敏史、症状、过敏原等。

紧急呼叫救援体系

03

药物治疗及观察要点

肾上腺素使用指南

在过敏性休克治疗中,肾上腺素是首选药物,可迅速缓解呼吸道黏膜水肿、支气管痉挛等症状。建议在大腿外侧或臀部肌肉注射,避免在静脉注射或皮下注射。

肾上腺素使用指南及注意事项

肾上腺素使用剂量

成人每次注射0.3-0.5毫克,儿童每次注射0.01毫克/公斤,可根据病情重复使用,但需注意剂量累加效应。

注意事项

肾上腺素可引起心悸、头痛、高血压等不良反应,需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避免过量使用。同时,对于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的患者需慎用。

抗组胺类药物选择

抗组胺药是过敏性休克的常规治疗药物,包括第一代和第二代抗组胺药物。在现场处理中,推荐选择起效快、作用强的第二代抗组胺药物,如西替利嗪、氯雷他定等。

抗组胺类药物应用

抗组胺药物可通过抑制组胺的释放和拮抗组胺受体而发挥抗过敏作用。在过敏性休克治疗中,抗组胺药物通常与肾上腺素联合使用,以缓解荨麻疹、皮肤瘙痒等症状。但需注意,抗组胺药物不能替代肾上腺素的地位和作用。

抗组胺类药物选择及应用

糖皮质激素具有强大的抗炎、抗过敏作用,可迅速缓解过敏性休克的各种症状。在过敏性休克治疗中,糖皮质激素通常作为二线治疗药物,在肾上腺素、抗组胺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病情严重时使用。

糖皮质激素作用

糖皮质激素可通过口服、静脉注射或肌肉注射等多种途径给药。在现场处理中,推荐选择起效快的静脉注射或肌肉注射途径给药。同时,需注意糖皮质激素的剂量和疗程,避免过量使用或长期使用导致的不良反应。

糖皮质激素使用方法

糖皮质激素在过敏性休克中应用

观察病情变化

在过敏性休克治疗过程中,需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包括生命体征、意识状态、皮肤黏膜颜色等方面。如出现病情加重或新的症状,需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记录要求

在过敏性休克治疗过程中,需详细记录患者的病史、用药情况、病情变化及处理措施等信息。这些信息对于后续的治疗和病情评估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也可为患者的诊疗过程提供有效的法律凭证。

观察病情变化和记录要求

04

现场心肺复苏技能介绍

如患者无反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

紧急呼救

将患者仰卧于坚硬的平面上,便于施救。

安置患者体位

01

02

03

04

轻拍患者肩膀并呼喊,观察是否有意识及呼吸。

判断意识与呼吸

按照一定比例进行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操作。

胸外按压与人工呼吸

心肺复苏操作流程简述

胸骨中下段,两乳头连线中点处。

按压部位

胸外按压技巧及注意事项

成人约5-6厘米,儿童约5厘米,婴幼儿约4厘米。

按压深度

每分钟100-120次,节奏均匀。

按压频率

避免用力过猛、按压中断或过度通气。

注意事项

开放气道

采用抬头举颏法或推举下颌法,使头部后仰,开放气道。

吹气方法

施救者深吸一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