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义
颅内动脉瘤系指脑动脉壁的异常膨出部分,80%发生于Willis环前半部。是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最常见原因。发病年龄以40-60y常见。动脉瘤破裂居脑血管意外第三位,起病急,致残率、死亡率高,约1/3直接死亡,1/3死在医院,仅1/3经治疗得以幸存。
颅内动脉瘤病因分类
颅内动脉瘤分类
根据形态分类
囊性动脉瘤
梭形动脉瘤
夹层动脉瘤
不规则型动脉瘤
介入栓塞治疗特点
创伤小,疼痛轻,但其操作精细,要求患者有较高的配合条件,以保证提供高质量、静止的径路图。
并发症:术中破裂、脑缺血。
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
术前评估
术前评估
注意事项
a.早期颅内出血及脑血管痉挛导致的脑缺血、低血容量和颅内压升高均可增加脑血管痉挛和脑缺血的风险。
对于术前高血压,建议控制收缩压低于160mmHg;推荐降压药包括尼卡地平、拉贝洛尔或艾司洛尔,应避免使用硝普钠。(血管扩张药:使脑血流增加,颅内压增高)
注意事项
b.对所有动脉瘤患者,推荐使用尼莫地平缓解脑血管痉挛,可减少迟发性脑缺血及改善神经功能。
罂粟碱虽能逆转血管痉挛但不能改变患者预后。
注意事项
c.血管痉挛引起的迟发性脑缺血是引起患者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
推荐维持正常血容量而不是预防性高血流量。
不推荐经典的3H疗法(高血压、高血流量、血液稀释)。
必要时给予血管收缩药提升血压以降低脑缺血风险(去氧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
注意事项
d.动脉瘤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由于抗利尿激素分泌综合症常伴有低钠血症,发生率达30%,生理盐水有助于改善低钠血症。
术前合并高钠血症的患者术后死亡率显著增加,可给予呋塞米。
注意事项
e.蛛网膜下腔出血可致大量儿茶酚胺释放,易引起心肌损害,应检测肌钙蛋白水平、肌酸激酶及心电图。
术中应注意防止儿茶酚胺风暴造成的心源性血流动力学异常。(每搏量降低、低血压、心律失常等)。
注意事项
f.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常发生贫血,建议术前血红蛋白维持在80—100g|L。
谨慎使用术前药,对于紧张焦虑患者应权衡高血压和出血风险,适当使用镇静药。
麻醉管理
颅内动脉瘤未破裂出血前90%患者没有明显的症状和体征。80%—90%动脉瘤患者因破裂出血被发现。
表现为脑膜刺激症、局灶性神经症状及血压升高、意识障碍及胃肠出血等全身症状。
根据临床表现可将颅内动脉瘤分为5级,以评估手术的危险性。
颅内动脉瘤分级
1级:无症状,或轻微头痛及轻度颈项强直
Ⅱ级:中度至重度头痛,颈强直,除有脑神经麻痹外,无其他神经功能缺失
Ⅲ级:嗜睡意识模糊,或轻微的灶性神经功能缺失
Ⅳ级:木僵,中度至重度偏侧不全麻痹,可能有早期的去皮质强直及自主神经系统功能障碍
Ⅴ级:深昏迷,去皮质强直,濒死状态
麻醉管理
a.对所有动脉瘤介入手术患者常规建立5导联心电图、有创动脉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呼吸末二氧化碳分压、尿量及体温监测。
对于儿茶酚胺风暴造成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患者,建议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监测。
麻醉管理
b.全身麻醉是血管内介入操作首选麻醉方案,可以保证患者无体动,使数字减影成像更加清晰。
喉罩全麻对血流动力学干扰小,可用于Ⅰ到Ⅱ级需早期拔管行神经功能评估的患者,但可能存在漏气和误吸风险。
对于急诊饱胃患者推荐实施快速全身麻醉诱导气管插管。
麻醉管理
c.围术期应重视颅内压管理,可用甘露醇,注意输注时间>20min,根据临床表现4—8小时重复,对于肾功能不全患者谨慎使用。呋塞米可以同时使用。
维持呼吸末二氧化碳分压30—35Hg可以通过脑血管收缩效应减少脑容积,适用于轻中度颅内压增高患者。
麻醉管理
d.氧化亚氮及高浓度吸入性麻醉药因扩张脑血管应避免使用;除氯胺酮外大部分静脉麻醉药均抑制脑代谢。
围术期应防止低血压,因其会增加神经功能损害风险。
麻醉管理
e.围术期需保证患者足够的肌肉松弛。在操作过程中,确保患者无体动反应,建议监测肌松程度。
麻醉期间不推荐浅低温,低温会增加老年患者的死亡率。
严格控制血糖,低血糖会加重脑血管痉挛。建议维持血糖4.4—11.1mmol|L。
麻醉管理
f.存在儿茶酚胺风暴导致心律失常及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患者,可考虑持续输注B1受体阻滞剂控制窦性心动过速,如艾司洛尔;如果伴发低血压,可持续输注去氧肾上腺素。
麻醉管理
g.围术期应有效控制平均动脉压和颅内压波动,以预防颅内再出血或动脉瘤破裂。
可给予利多卡因、艾司洛尔或拉贝洛尔减少插管反应。手术结束前40min也可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啶,有助于维持拔管期间循环稳定。
停药时应先停用丙泊酚,然后再停用阿片类药物,有助于增强患者对插管的耐受性。
麻醉管理
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症状与体征,预防再出血,应继续给予尼莫地平预防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