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S35.020I653
中国软件行业协会团体标准
T/SIA041.1—2024
软件新质生产力园区第1部分术语和参考模型
2024-10-01发布 2024-10-01实施
中国软件行业协会发布
T/SIA041.1
T/SIA041.1—2024
PAGE\*ROMAN
PAGE\*ROMANII
中国软件行业协会(英文简称CSIA)是具备开展国内、国际标准化活动资质的全国性社会团体。制定中国软件行业协会团体标准,以满足企业需要和市场需求,推动软件产业创新发展,是中国软件行业协会团体标准的工作内容之一。中国境内的团体和个人,均可提出制、修订中国软件行业协会团体标准的建议并参与有关工作。
中国软件行业协会团体标准按《中国软件行业协会团体标准管理办法》进行制定和管理。
中国软件行业协会团体标准草案经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并得到参加审定会议的3/4以上的专家、成员的投票赞同,方可作为中国软件行业协会团体标准予以发布。
在本标准实施过程中,如发现需要修改或补充之处,请将意见和有关资料寄给中国软件行业协会,以便修订时参考。
本标准版权为中国软件行业协会所有。除了用于国家法律或事先得到中国软件行业协会正式许可外,不许以任何形式复制、传播该标准或用于其他商业目的。
中国软件行业协会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55号中软大厦A座11层邮政编码:100081电话:010网址:联系人:王斌 电子信箱:xzscl@,cn
T/SIA041.1
T/SIA041.1—2024
PAGE\*ROMAN
PAGE\*ROMANIV
目 次
目 次 III
前 言 IV
引 言 V
范围 6
规范性引用文件 6
术语和定义 6
软件园区 6
软件新质生产力园区 6
新质园区劳动者 6
新质园区生产关系 6
高效能园区 6
高质量园区 7
绿色低碳园区 7
智慧园区 7
数字孪生园区 7
参考模型 7
模型概述 7
模型框架 7
软件新质生产力园区分级 8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本标准由中国软件行业协会提出并归口,旨在定义和规范软件新质生产力园区相关术语,并提供评估和衡量科技园区在发展软件新质生产力方面的层级参考模型。
T/SIA041《软件新质生产力园区》拟分为如下几部分:
——第1部分:术语和参考模型;
——第2部分:评估方法与指标体系;
本部分为T/SIA041的第1部分
本标准起草单位:齐鲁软件园、无锡(国家)软件园、云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信息中心、中国软件行业协会军民两用软件分会、国科元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北京中科院软件中心有限公司、北京盈科(杭州)律师事务所、微一行(北京)数据咨询有限公司、中关村雍和航星科技园。
本标准起草人:李凯、傅瑞霞、郑江伟、孙梦觉、蔡鄂、李玲璠、齐心、陈鹏、张丽艳、郑安然、傅思源、王斌、闫苗、张杰、周孟飞。
考虑到本标准中的某些条款可能涉及专利,中国软件行业协会不负责对任何该类专利的鉴别。本标准首次制定。
引 言
随着软件产业的飞速发展,软件园区作为软件产业集聚的重要载体,对于推动产业创新发展、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软件产业作为数字经济的引擎,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驱动力。相对传统软件园区,软件新质生产力园区的产业融合促进效应更加明显,在技术创新能力,产业融合度,人才集聚效应,资源配置,服务体系善,创新氛围,发展模式,抗风险能力等方面均体现出显著优势,对经济社会的赋能作用更大。
假设和发展软件新质生产力园区,不仅需要具备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优质的服务体系,更需要在技术创新、产业融合、人才培养等方面具备强大的新设施、新思维、新服务、新模式。
为了引导和规范软件新质生产力园区的发展,提高园区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中国软件行业协会决定组织相关专家和企业,共同编写《中国软件新质生产力园区》系列团体标准。本系列标准的编写,旨在明确软件新质生产力园区的内涵、特征和评价指标,为园区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和行动指南。
通过本系列团体标准的实施,希望能够促进软件新质生产力园区的健康发展,推动软件产业的集聚和升级,为经济社会的数字化转型和创新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T/SIA041.1
T/SIA041.1—2024
6
6
范围
本部分规定了软件新质生产力的术语和定义、参考模型。
适用于与软件相关的所有企业,包括但不限于软件开发、软件服务、软件应用等领域。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