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课题申报书:“新双高”建设的内涵、标准及路径研究.docx
文件大小:15.93 KB
总页数:12 页
更新时间:2025-03-27
总字数:约5.23千字
文档摘要

教育科学规划2025年度重点课题申报书、课题设计论证

求知探理明教育,创新铸魂兴未来。

“新双高”建设的内涵、标准及路径研究

课题设计论证

“新双高”建设的内涵、标准及路径研究

一、研究现状、选题意义、研究价值

1.研究现状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等职业院校(以下简称高职院校)的教育质量成为了国家和社会关注的重点。近年来,“双高计划”(高水平高职院校和高水平专业群建设项目)的实施为高职院校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新双高”建设是在原“双高计划”基础上的深化和拓展,旨在通过提升高职院校的办学能力和专业水平,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和产业发展。当前,国内外学者对“双高”建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政策解读、实施路径、评估标准等方面,但针对“新双高”建设的内涵、标准及路径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尤其是在如何将“新双高”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如何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估体系等方面,仍有许多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2.选题意义

“新双高”建设不仅是高职院校提升自身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也是国家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本课题通过系统研究“新双高”建设的内涵、标准及路径,旨在为高职院校的改革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促进高职院校更好地适应和服务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同时,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将为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推动“新双高”建设的顺利实施。

3.研究价值

理论价值:通过系统梳理“新双高”建设的内涵和标准,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估体系,丰富和完善职业教育理论体系。

实践价值:为高职院校提供具体的实施路径和操作指南,帮助其提升办学能力和专业水平,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

政策价值:为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推动“新双高”建设的顺利实施,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二、研究目标、研究对象、研究内容

1.研究目标

揭示“新双高”建设的内涵和核心要素。

构建科学合理的“新双高”建设标准和评估体系。

提出切实可行的“新双高”建设路径和实施方案。

为高职院校和教育行政部门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2.研究对象

高职院校:包括已入选“双高计划”的高职院校和其他有意向参与“新双高”建设的高职院校。

教育行政部门:包括教育部、省级教育厅等负责职业教育管理的部门。

行业企业:与高职院校合作的各类行业企业,特别是在产教融合方面有成功经验的企业。

3.研究内容

“新双高”建设的内涵研究:系统梳理“新双高”建设的政策背景、目标定位、核心要素等内容,明确“新双高”建设的内涵。

“新双高”建设的标准研究:构建科学合理的“新双高”建设标准和评估体系,包括师资队伍、专业设置、教学质量、校企合作等方面的具体指标。

“新双高”建设的路径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新双高”建设路径和实施方案,包括政策支持、资金投入、人才培养、校企合作等方面的策略和措施。

案例分析:选取已入选“双高计划”的高职院校和成功实施产教融合的企业进行案例分析,总结成功经验和教训,为其他高职院校提供参考。

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创新之处

1.研究思路

理论研究:通过文献综述和政策分析,系统梳理“新双高”建设的政策背景、理论基础和现有研究成果。

实证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方式,收集中高职院校和行业企业在“新双高”建设中的需求和意见,分析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案例分析:选取已入选“双高计划”的高职院校和成功实施产教融合的企业进行案例分析,总结成功经验和教训。

路径设计:基于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的结果,提出切实可行的“新双高”建设路径和实施方案。

2.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了解“新双高”建设的政策背景、理论基础和现有研究成果。

问卷调查法:设计问卷,收集中高职院校和行业企业在“新双高”建设中的需求和意见,分析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深度访谈法:通过深度访谈,了解高职院校和行业企业在“新双高”建设中的具体做法和经验。

案例分析法:选取已入选“双高计划”的高职院校和成功实施产教融合的企业进行案例分析,总结成功经验和教训。

实证研究法:通过数据分析,验证“新双高”建设路径和实施方案的有效性。

3.创新之处

理论创新:系统梳理“新双高”建设的内涵和标准,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估体系,丰富和完善职业教育理论体系。

方法创新: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确保研究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实践创新:提出切实可行的“新双高”建设路径和实施方案,为高职院校和教育行政部门提供具体的指导和参考。

四、研究基础、保障条件、研究步骤

1.研究基础

前期研究成果:课题组成员在职业教育领域有丰富的研究经验和前期研究成果,已发表多篇相关论文,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

数据资源:课题组已收集了大量的相关文献资料和数据,为研究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团队协作:课题组成员来自不同的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