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犯罪中止的核心概念
犯罪中止是指在犯罪过程中,行为人自动放弃犯罪或自动有效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未完成形态。?
关键点:?
-未完成性:必须发生在犯罪既遂之前(预备阶段、实行阶段、实行后阶段均可)?
-主动性:行为人主观上自愿放弃,而非被迫停止?
-有效性:必须实际阻止危害结果发生?
例如:?
-甲欲杀乙,举刀时突然心生怜悯放弃→成立中止?
-甲投毒后见乙痛苦,主动送医并救活乙→成立中止?
?二、犯罪中止的三大特征(重点!)
(一)时间性:犯罪既遂前的全阶段
-既遂后无中止:一旦既遂,即使返还财物、赔偿损失,也不成立中止?
-例外:自动放弃可重复加害行为(如连开数枪未中,本可继续射击但放弃)?
案例:?
-甲盗窃既遂后归还财物→不成立中止,属既遂后的悔过行为?
-甲欲烧毁仓库,点燃后主动灭火→成立中止(结果未发生且有效阻止)?
(二)自动性:
能而不欲vs欲而不能
判断核心:行为人主观上认为能否继续犯罪
情形
认定
案例
因恐惧、厌恶放弃
中止?
强奸时嫌对方丑而停止?
担心当场被发现
未遂/预备
盗窃时听到脚步声逃跑
担心日后被发现
中止
杀人后怕坐牢而送医抢救
误以为不能继续而放弃
未遂?
误以为枪无子弹停止射击
误以为能继续仍放弃?
中止
毒药已失效但主动救人?
(三)客观有效性:必须实际阻止结果
-实行终了前:放弃即可(如停止殴打、未继续投毒)?
-实行终了后:必须积极阻止结果(如送医、报警)?
例外情况:?
-真诚努力但结果仍发生→因果关系判断
-结果因前行为直接导致(如重伤抢救无效死亡)→既遂?
-结果因异常介入因素(如医院失火、被害人自杀)→中止?
三、法律后果:必减免制度
-未造成损害→应当免除处罚?
-造成损害→应当减轻处罚?
“损害”的认定(易错!):
1.必须是刑法禁止的实害结果(如轻伤、财物损失)?
2.不包括危险状态(如投毒未致人伤亡)?
3.仅限对他人损害(自伤自残不计入)?
4.需主观归责(意外导致的损害不成立)?
案例辨析:?
-甲中止强奸,但已致被害人轻微伤→成立中止,减轻处罚
-乙中止杀人,但刀划破对方衣服→未造成损害,免除处罚
?四、命题角度与解题技巧
?1.中止与未遂的区分?
口诀:能达目的而不欲→中止;欲达目的而不能→未遂?
实战应用:?
-因客观障碍(被抓获、工具失效)→未遂?
-因主观放弃(良心发现、害怕后果)→中止?
2.共同犯罪中的中止?
-实行犯中止:需有效阻止结果发生?
-帮助犯/教唆犯中止:需消除自身行为对共同犯罪的影响(如收回工具、劝阻同伙)?
五、真题回顾
【2023】甲闯入乙房间想要伤害乙,乙苦苦哀求,于是甲放弃伤害。甲属于“造成损害”的犯罪中止。
【2023】甲敲诈勒索乙,以“不给钱就杀乙全家”相威胁,造成乙巨大心理恐惧。在乙给钱之前甲心生悔悟向乙道歉。甲成立“造成损害”的犯罪中止。
【2016】甲以杀人故意将郝某推下过街天桥,见郝某十分痛苦,便拦下出租车将郝某送往医院。但郝某未受致命伤,即便不送医院也不会死亡。
【2020】甲、乙入户抢劫,由甲入户抢劫,由乙望风。甲入户后,乙看外面人流较多,心生胆怯,打电话劝甲放弃。但甲执意继续,乙便声明离去。甲对主人丙实施暴力时,见丙穿着破烂,很可怜,便放弃暴力,没有拿走财物而离去。
【2024】甲、乙共谋入室抢劫丙,甲提前一天来到丙家蹲点,后发现丙是自己中学同学,便心生悔意,将和乙共谋抢劫丙的计划向丙如实交代,丙欲抓住乙,便告知甲继续进行犯罪计划,次日,甲、乙来到丙家,甲告知乙在外帮忙望风,甲入户抢劫,甲进入丙家后和丙一起报警,警察赶到后将望风的乙抓获。
【2022】关于犯罪中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乙系夫妻,因琐事发生争吵,乙提出离婚后欲上床睡觉。甲害怕离婚,遂起杀妻之念,边掐乙的脖子边问其是否离婚,乙连声回答“要离”。甲掐乙的脖子越掐越紧,导致乙昏迷休克。甲认为乙被掐死,于是松手观望。两分钟后乙醒来要喝水,甲递给乙水,没有继续实施杀害行为。甲成立故意杀人罪的犯罪中止
B.甲打电话威胁乙向其银行卡打30万元,否则就杀了乙。后甲怕被抓,又发短信让乙不要打钱。乙为保安全还是往甲的银行卡上打了30万元。甲成立敲诈勒索罪的犯罪中止
C.甲计划通过六次投放毒药致妻子乙慢性中毒死亡,投放四次后,甲心生悔意,放弃了进一步的投放行为,但因前四次毒药投放的量过大致乙死亡。甲成立故意杀人罪的犯罪中止
D.化学老师甲制造毒品后,因感到害怕,又将制造好的毒品倒入沟里。甲成立制造毒品罪的犯罪中止
【答案】正确。甲以伤害的故意闯入乙的房间,后放弃伤害,成立故意伤害罪的犯罪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