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最新统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语文要素解读及课堂专项训练(附答案).docx
文件大小:86.16 KB
总页数:8 页
更新时间:2025-03-27
总字数:约5.1千字
文档摘要

PAGE1/NUMPAGES8

最新统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语文要素解读及课堂专项训练(附答案)

间:80分钟满分:100分

学校: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

一、语文要素解读思维导图

语文要素:

1.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

2.选择合适的内容写出真情实感。

二、方法指导

一、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

1.分析语言与修辞

《匆匆》:

反复手法,如“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通过日常生活细节的重复描绘,强化了时间流逝的紧迫感。

比喻手法,将时间比作“一去不复返的燕子”,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时间飞逝且无法追回的哀愁。

《那个星期天》:

细腻的心理描写,通过主人公对母亲带他出去玩这一承诺的期待、等待及最终的失望,层层递进地展现了孩子内心的微妙变化和对母亲的依恋之情。

环境映衬情感,如文中描述的天气变化,从早晨的阳光到后来的阴天下雨,反映了主人公心情的变化,增强了情感的表现力。

2.理解结构布局

《匆匆》:

开篇直接抒发对时光匆匆的感慨,随后通过具体生活场景的描述加深这一感受,最后以“但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懊悔里闪过了”作结,形成一种循环往复的时间感,使全文沉浸在一种淡淡的忧伤中。

《那个星期天》:

采用倒叙手法,从回忆的角度切入,先揭示结果(母亲未能兑现承诺),再逐步回溯那一天的经历,这种布局使得文章的情感张力逐渐累积,直至高潮。

3.观察细节描写

《匆匆》:

关注作者如何通过日常小事(如洗手、吃饭等)来具象化时间的流逝,这些细节让抽象的时间变得可见可感。

《那个星期天》:

留意人物的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的细节刻画,比如主人公一次次望向窗外的动作,以及内心从期待到失落的转变过程,这些都是情感深度的体现。

4.分析情感线索

《匆匆》:

识别文章中“急迫—无奈—惋惜”的情感轨迹,感受作者对于时间不可逆转的深刻体悟。

《那个星期天》:

跟随主人公的情绪波动,体验从期盼到焦虑,再到最终的理解和平静的情感历程,理解背后深层次的家庭关系和亲情价值。

二、选择合适的内容写出真情实感

1.选材原则

贴近生活实际:选择自己亲身经历或深切感受过的事情作为写作题材,如一次难忘的旅行、一次家庭聚会中的感动瞬间等,这样的内容更容易触动人心。

挖掘独特视角:即使是常见的主题,也要尝试从不同角度切入,比如写“友情”,可以是从一次小误会后的和解来展现友情的力量,而不是泛泛而谈。

2.情感真实性

真诚面对内心:写作时保持自我,不夸大也不压抑自己的真实感受,让文字成为情感的自然流露。

细节展现情感:通过具体的场景描述、细微的动作和对话来传达深层的情感,比如朋友间无需多言的一个眼神,胜过千言万语。

3.情感深度与广度

深入剖析情感背后的原因和意义:比如写“失败后的成长”,不仅要描述失败的痛苦,更要探讨这次经历给自己带来了哪些思考和改变,使文章具有启发性。

将个人情感与更广泛的背景相结合:例如,将自己的梦想置于社会或时代的背景下,展现个人追求与国家发展的共鸣,提升文章的格局。

4.表达方式与技巧

灵活运用表达方式:结合叙述、描写、抒情等多种方式,根据内容需要适时转换,使文章丰富多样。例如,在描述一段美好回忆时,可以适当加入直接抒情的句子,增强感染力。

注意段落过渡:确保文章各部分之间逻辑清晰,过渡自然,可以通过提问、总结上文或预告下文等方式实现段落间的顺畅连接。

三、重点课文的赏析与评价

匆匆(节选)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得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题目:时间的流逝本是司空见惯的现象,为什么作者能写得如此感人?

答:时间的流逝本是司空见惯的现象,但作者之所以能将其写得如此感人,是因为他运用了细腻的观察与生动的描写,将日常生活中的平凡细节与时间流逝紧密相连,同时融入了深刻的个人情感和对生命的哲学思考。通过拟人化的修辞手法和富有节奏感的排比句式,作者赋予了时间以生命,让读者能够深切感受到时间匆匆流逝的无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