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项目一音乐从振动开始》教案设计
学科
音乐
年级册别
七年级下册
共1课时
教材
人教版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音乐教材中的“学习项目一音乐从振动开始”这一内容,是整个初中音乐学习的重要基础篇章。它从音乐产生的根源——振动入手,引导学生探索音乐的奥秘,为后续深入学习音乐知识和技能奠定基础。教材通过生动形象的文字描述、丰富多样的图片展示以及相关的音频和视频资料,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振动与声音、音乐之间的紧密联系。教材中安排了一系列有趣的实践活动,如让学生通过敲击、吹奏、弹拨等方式,亲身体验不同物体振动产生声音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同时,教材还引入了一些简单的乐理知识,如音的高低、长短、强弱等概念,这些知识与振动现象相结合,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的基本要素。此外,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和审美能力,通过欣赏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让学生感受音乐中振动所带来的美妙变化,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热爱。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阶段,他们对周围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探索欲望。在音乐方面,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音乐基础,对一些简单的音乐作品有了自己的感受和理解。然而,对于音乐产生的原理——振动,他们可能还只是停留在表面的认识,缺乏深入的了解和探究。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具有较强的表现欲和创造力,喜欢通过参与各种活动来展示自己的才能。但他们的注意力集中时间相对较短,需要教师采用生动有趣、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七年级的学生在音乐感知和审美能力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异,教师需要关注到每个学生的发展需求,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音乐学习中有所收获。此外,学生在团队合作和交流方面的能力也有待进一步提高,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安排一些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课时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生能够准确理解振动是产生声音的根源,了解不同物体振动产生声音的特点。
2.学生能够识别音的高低、长短、强弱等基本要素,并理解它们与振动的关系。
3.学生能够掌握简单的敲击、吹奏、弹拨等乐器演奏方法,体验通过振动发声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2.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中交流与分享,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进行简单的音乐创作和表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和审美能力。
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实践的精神,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3.让学生在音乐学习中感受快乐,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振动是声音产生的原因,掌握不同物体振动发声的特点。
2.认识音的高低、长短、强弱等基本要素,并能在音乐中准确识别。
3.学会简单的乐器演奏方法,体验通过振动发声的乐趣。
4.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和兴趣。
教学难点
1.深入理解音的高低、长短、强弱与振动的关系,并用科学的语言进行解释。
2.能够准确地控制乐器的振动,演奏出不同音高、时长和强弱的声音。
3.引导学生发挥创造力,利用身边的物体进行音乐创作和表演。
4.帮助学生克服在音乐学习中的畏难情绪,建立学习音乐的自信心。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实践法、讨论法、探究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教具准备
1.乐器:鼓、锣、口琴、吉他、竖笛等。
2.实验器材:音叉、小锤、塑料瓶、橡皮筋、吸管等。
3.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音响等,用于播放音乐、视频和展示图片。
4.教学课件:包含教学内容、图片、视频、动画等资料。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环节一:
趣味导入
1.教师提前在教室的不同角落放置一些能发出声音的物品,如铃铛、风铃、口哨等。上课伊始,教师悄悄触发这些物品发声,让学生闭上眼睛,仔细聆听周围的声音。
2.声音停止后,教师提问学生:“刚才你们都听到了哪些声音?这些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呢?”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的来源。
3.教师展示一段精彩的音乐表演视频,视频中包含各种乐器的演奏和歌手的演唱,让学生感受音乐的魅力,同时再次提问:“视频中的音乐是通过什么方式产生的呢?”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1.学生闭上眼睛,认真聆听周围的声音。
2.学生积极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并举手回答。
3.学生观看视频,沉浸在音乐的氛围中,思考音乐产生的方式。
评价任务
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反应,看学生是否能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对声音的产生有初步的好奇和探索欲望。
设计意图
通过有趣的声音体验和精彩的音乐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地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