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生物下册第五单元第13章土壤的生物第2节土壤里的微生物说课稿3(新版)苏科版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
七年级生物下册第五单元第13章土壤的生物第2节土壤里的微生物。本节课主要介绍土壤中微生物的种类、作用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让学生了解微生物在土壤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土壤微生物的分类、微生物在土壤中的功能、土壤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等。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的相关知识:学生在进入七年级生物下册之前,已经接触过一些基本的生物学知识,如植物、动物的基本结构和生活习性等。然而,对于微生物这一特殊生物类群的认识可能较为有限,他们可能对微生物的种类、形态、生态作用等了解不多。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七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自然界充满好奇,对未知生物特别是微生物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他们的学习能力强,能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获取知识。学习风格上,部分学生可能更倾向于直观、形象的学习方式,如通过实物观察、多媒体展示等;而另一部分学生可能更习惯于逻辑推理和抽象思维,偏好通过分析、讨论来理解微生物的作用。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学生对微生物的形态、生命周期等难以直观感知,可能难以理解微生物在土壤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此外,微生物种类繁多,学生可能对如何分类和区分不同类型的微生物感到困惑。此外,由于微生物的微观特性,学生在实验操作中可能遇到操作难度大、观察结果不明显等问题。因此,教师需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如实验操作、小组讨论等,帮助学生克服这些困难。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七年级生物下册第五单元第13章土壤的生物第2节土壤里的微生物教材。
2.辅助材料: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土壤微生物图片、生态循环图表、微生物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以增强直观感受。
3.实验器材:准备显微镜、土壤样本、培养皿、接种环等实验器材,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
4.教室布置:布置教室环境,包括分组讨论区、实验操作台,以及展示微生物图片和图表的展示区域,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在线平台发布PPT和视频,要求学生预习土壤微生物的种类和功能。
-设计预习问题:如“土壤微生物是如何影响土壤肥力的?”、“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有哪些重要作用?”
-监控预习进度:通过班级微信群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确保大部分学生已完成预习。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学生通过PPT和视频了解微生物的基本知识。
-思考预习问题:学生针对预习问题进行思考,记录自己的疑问。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通过预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和视频资源,方便学生预习。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以“为什么说土壤是生命之源?”的视频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讲解知识点:讲解土壤微生物的种类、作用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组织课堂活动:进行小组实验,观察土壤微生物的形态和培养。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学生认真听讲,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参与课堂活动:学生积极参与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通过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微生物在土壤中的作用。
-实践活动法:通过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微生物的观察和培养。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3.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撰写关于土壤微生物的观察报告。
-提供拓展资源:推荐相关书籍和网站,供学生进一步学习。
学生活动:
-完成作业:学生根据实验观察撰写报告。
-拓展学习:学生利用推荐资源进行深入学习。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通过作业和拓展资源,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
-反思总结法:通过撰写报告和拓展学习,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本节课的重难点在于理解土壤微生物的种类、作用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通过课前预习、课中实验和课后拓展,帮助学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培养他们的观察、实验和自主学习能力。
知识点梳理
1.土壤微生物的种类
-细菌:包括杆状细菌、螺旋细菌、球菌等,是土壤中数量最多、种类最丰富的微生物。
-真菌:如根霉菌、毛霉菌等,在土壤中具有分解有机物、固氮等功能。
-放线菌:具有固氮、合成抗生素等作用。
-藻类:如蓝藻、绿藻等,在土壤中具有光合作用和固定氮素的功能。
-原生动物:如纤毛虫、变形虫等,参与土壤中的物质循环。
2.土壤微生物的作用
-分解有机物:土壤微生物可以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供给植物吸收利用。
-固氮作用:部分土壤微生物具有固氮功能,将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