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说课稿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主备人
备课成员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
2.教学年级和班级: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七年级(1)班
3.授课时间:2024年10月15日
4.教学时数:1课时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化理解与传承意识。通过学习《观沧海》,学生将提升对古典诗词的审美鉴赏能力,增强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理解力;同时,通过对诗人情感和创作背景的深入分析,培养学生的情感共鸣与思维深刻性,激发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传承意识。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在这个年龄段,学生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能够进行基本的文言文阅读和理解。在知识层面,他们对古代诗歌有初步的认识,但尚未形成系统的鉴赏能力。在能力上,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正在发展,但还需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在素质方面,学生们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情较为浓厚,但阅读深度和广度有限。行为习惯方面,学生们大多能遵守课堂纪律,但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需要通过有趣的教学活动来吸引和保持他们的兴趣。
针对这些特点,本节课需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通过生动的教学方式,如诗歌朗读、情感体验、小组讨论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观沧海》这首古诗,从而提升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配备了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材。
2.辅助材料:准备《观沧海》诗歌背景资料、诗人简介及诗歌注释,以及相关的PPT教学课件。
3.教学环境:布置教室,设置诗歌朗读区,便于学生分组讨论和朗读诗歌。
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以“同学们,你们听说过曹操吗?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引入话题。
-回顾旧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代诗歌知识,如五言绝句、七言绝句的特点,以及如何鉴赏诗歌的情感和意境。
2.新课呈现(约30分钟)
-讲解新知:详细介绍《观沧海》的创作背景、诗人情感、诗句含义等,让学生对这首诗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举例说明:通过分析诗句中的关键词汇和意象,如“沧海”、“洪波”等,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和创作意图。
-互动探究: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观沧海》中的难点和疑问,引导学生相互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3.巩固练习(约20分钟)
-学生活动:让学生自选诗句进行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同时,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诗人的情感和创作背景。
-教师指导:在学生朗读和概括过程中,教师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纠正发音错误,解答学生的疑问。
4.课堂总结(约10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观沧海》的文学价值和审美特点,让学生认识到古代诗歌的魅力。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读诗歌,培养文学素养,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5.作业布置(约5分钟)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熟读并背诵《观沧海》,并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代诗歌,分析其情感和意境,下节课分享。
-强调作业要求和提交时间,提醒学生按时完成作业。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根据学生的反应和需求,适时调整教学节奏和内容,确保教学效果。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成长和收获。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诗歌背景:详细介绍《观沧海》的创作背景,包括曹操的生平事迹、历史地位以及当时的社会环境。
-相关诗词:选取曹操的其他诗作,如《短歌行》、《观沧海》中的其他篇章,进行对比阅读。
-文学常识:讲解古代诗歌的基本知识,如五言诗、七言诗的格式,以及对仗、平仄等修辞技巧。
-文化内涵:深入剖析《观沧海》中蕴含的哲理思想,如对自然、人生的感悟,以及对英雄理想的追求。
2.拓展建议:
-阅读拓展:鼓励学生课后阅读曹操的其他诗作,以及同一时期其他诗人的作品,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加深对古代诗歌的理解和欣赏。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或改编,让学生尝试运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创作自己的诗歌作品。
-比较研究:引导学生比较曹操的《观沧海》与其他诗人的作品,分析其异同,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主题讨论:开展主题讨论活动,如“曹操的诗歌与他的政治理想”、“《观沧海》中的英雄主义情怀”,让学生在讨论中深入思考。
-资源整合: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收集与《观沧海》相关的资料,如历史文献、学术论文,供学生参考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