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宜兴市徐舍中学八年级地理下册第6章第3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说课稿(新版)新人教版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江苏省宜兴市徐舍中学八年级地理下册第6章第3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2.教学年级和班级:八年级
3.授课时间:2023年10月26日星期三第2节课
4.教学时数:1课时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地理现象的能力,通过观察黄土高原的景观特征,提高学生的地理观察力。
2.增强学生分析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相互关系的能力,引导学生思考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治理措施。
3.提升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讨论黄土高原的农业发展、水资源利用等,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意识。
4.培养学生尊重自然、热爱家乡的情感,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环境,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①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特征及其成因;
②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如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以及相应的治理措施;
③黄土高原的农业发展特点,包括土地利用类型、耕作制度等。
2.教学难点,
①黄土高原形成过程及地貌特征的分析,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地理知识储备和逻辑思维能力;
②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和治理方法的探讨,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对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要求较高;
③黄土高原的农业发展模式与可持续发展策略,需要学生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资源
-软硬件资源:投影仪、电脑、白板、教鞭、地图挂图
-课程平台:学校地理学科网络教学平台
-信息化资源:黄土高原地貌及生态环境的图片、视频资料、相关地理信息系统(GIS)数据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互动地图、课堂讨论、实地考察模拟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利用多媒体展示黄土高原的风景照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观察黄土高原的典型地貌特征,如塬、梁、峁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同学们看到了什么?你们能感受到黄土高原的地貌特点吗?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地貌特征?这些地貌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2.讲授新知(20分钟)
-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及成因
-利用地图展示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引导学生分析其形成的历史原因。
-讲解黄土高原的成因,包括地质构造、气候演变、人类活动等因素。
-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
-分析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问题的现状,如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
-探讨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以及可能的治理措施。
-黄土高原的农业发展
-讲解黄土高原的农业生产特点,如土地利用类型、耕作制度等。
-分析黄土高原农业发展的优势和挑战,提出相应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3.巩固练习(10分钟)
-小组讨论:针对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小组内讨论可能的解决方案,并形成书面报告。
-案例分析:展示一个关于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治理的成功案例,让学生分析其成功的原因。
-课堂问答: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提出问题,让学生抢答,巩固所学知识。
4.课堂小结(5分钟)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生态环境问题以及农业发展的重要性。
-提出本节课的收获,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5.作业布置(5分钟)
-完成课后阅读,了解黄土高原的更多信息。
-结合本节课的内容,设计一份关于黄土高原保护的宣传海报或短文。
-思考并记录下自己对黄土高原环境保护的个人见解和行动计划。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黄土高原的地质演变:介绍黄土高原的地质历史,包括新构造运动、侵蚀作用等对地貌形成的影响。
-黄土高原的植被类型与分布:探讨黄土高原的主要植被类型,如草原、森林、灌丛等,及其分布特点。
-黄土高原的水资源状况:分析黄土高原的水资源分布、利用现状和面临的挑战。
-黄土高原的民族文化:介绍黄土高原地区的民俗风情、民间艺术和传统手工艺。
-黄土高原的可持续发展:研究黄土高原地区在农业、生态、旅游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2.拓展建议:
-鼓励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资源查阅有关黄土高原的科普书籍和学术论文,深入了解其地质、生态、文化等方面的知识。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地质公园或自然博物馆,实地观察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和植被类型。
-安排学生参与社区服务活动,如植树造林、环境保护宣传等,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实践能力。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完成关于黄土高原的综合性研究报告,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研究能力。
-鼓励学生创作与黄土高原相关的文学作品、摄影作品或绘画作品,通过艺术形式表达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环境保护的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