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紫藤萝瀑布》说课稿-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第18课《紫藤萝瀑布》
2.教学年级和班级:七年级(1)班
3.授课时间:2023年10月15日星期一第2节课
4.教学时数:1课时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紫藤萝瀑布的描写,感受自然景观的壮美与和谐。
2.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引导学生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3.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通过学习诗歌,让学生了解中国古典文学的特点,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4.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学情分析
本节课针对的是七年级(1)班的学生,他们正处于青春期,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充满探索欲望。在知识层面,学生对诗歌有一定的兴趣,但阅读量有限,对古典文学的理解还处于初级阶段。在能力方面,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有待提高。在素质方面,学生的情感体验相对丰富,但缺乏深度。
在教学实践中,学生的行为习惯表现出以下特点:课堂参与度较高,但自主学习能力不足;合作学习时,部分学生存在依赖心理;在表达个人观点时,部分学生显得较为拘谨。这些特点对课程学习产生了一定影响:
1.知识层面: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有限,难以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和作者的情感。
2.能力层面: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不足,影响了他们对诗歌的解读和表达。
3.素质层面:学生的情感体验丰富,但缺乏深度,难以从诗歌中汲取精神力量。
针对以上学情,本节课将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引导学生深入体验诗歌中的情感,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教师系统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紫藤萝瀑布的描写手法和诗歌的意境。
2.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鼓励他们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合作学习意识。
3.情景教学法: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创设诗歌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手段:
1.多媒体展示:利用PPT展示紫藤萝瀑布的图片和视频,直观呈现诗歌的意境。
2.互动式教学软件:使用互动式教学软件,让学生通过游戏和练习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3.板书设计:精心设计板书,突出诗歌的重点内容和写作技巧,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1)播放紫藤萝瀑布的视频片段,让学生直观感受自然景观的美丽。
(2)提问: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3)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诗歌,提出诗歌鉴赏的要求和标准。
2.讲授新知(20分钟)
(1)介绍诗人背景和写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
(2)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讲解诗歌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3)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通过多媒体展示,让学生欣赏紫藤萝瀑布的美,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
3.巩固练习(10分钟)
(1)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感受,谈谈对紫藤萝瀑布的理解和感悟。
(2)口头作文:要求学生用简短的语言,描述自己心中的紫藤萝瀑布。
(3)分享交流:各小组推荐代表分享自己的作品,全班同学进行点评。
4.课堂小结(5分钟)
(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诗歌鉴赏的重要性和方法。
(2)总结诗歌的写作特点和技巧,让学生了解诗歌创作的奥秘。
(3)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关注自然景观,提升自己的审美素养。
5.作业布置(5分钟)
(1)课后阅读《紫藤萝瀑布》全文,深入了解诗歌的内涵。
(2)撰写一篇关于紫藤萝瀑布的读后感,要求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
(3)准备一首关于自然景观的诗歌,下节课进行分享。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唐诗三百首》:选取与自然景观相关的诗歌,如《望庐山瀑布》、《题西林壁》等,供学生阅读和比较,进一步理解诗歌中的自然意象。
-《宋词三百首》:介绍与自然景观相关的宋词,如苏轼的《赤壁赋》、辛弃疾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帮助学生感受不同文学体裁对自然景观的描绘。
-《古文观止》:收录了多篇描写自然景观的古文,如《小石潭记》、《记承天寺夜游》等,丰富学生对古文的理解。
2.拓展建议:
-阅读推荐:鼓励学生课后阅读《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和《古文观止》中与自然景观相关的篇章,通过对比不同文学作品中的自然描写,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视频观看:推荐学生观看纪录片《中国的山川》或《美丽中国》等,通过视觉体验,加深对自然景观的认识和感受。
-诗歌创作:指导学生以自然景观为主题,进行诗歌创作,可以模仿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