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生物下册2.1.3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说课稿(新版)冀教版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
七年级生物下册2.1.3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
1.营养物质的种类及作用
2.营养物质的消化过程
3.营养物质的吸收与运输
4.营养物质的利用与储存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培养学生对生物科学探究的兴趣,提高观察、实验和科学思维能力。使学生理解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和利用过程,增强对健康饮食的认识。通过小组合作,提升学生的合作沟通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
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之前,已经对食物的基本概念有一定的了解,知道食物可以提供能量和营养。然而,他们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和利用的具体过程可能了解有限,缺乏系统性的知识。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七年级学生对生物学科普遍保持较高的兴趣,尤其是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知识。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正在逐步提高,但可能还缺乏深入分析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学习风格上,部分学生可能更倾向于直观学习,通过实验和观察来理解抽象概念。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学生在学习营养物质吸收和利用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以下困难:理解消化系统的复杂性和各个器官的功能;消化酶的作用和消化过程的具体步骤;营养物质如何通过细胞膜进入血液等。此外,学生可能难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理解营养与健康的关联。针对这些挑战,教师需要设计直观的教学活动和案例,帮助学生建立联系,克服学习障碍。
教学资源
1.软硬件资源:人体消化系统模型、显微镜、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白板或黑板。
2.课程平台:生物教材配套电子资源、在线教学平台。
3.信息化资源:人体消化系统动画、营养素吸收过程视频、相关科普文章和图片。
4.教学手段:实物展示、小组讨论、实验操作、课堂问答、角色扮演。
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在线平台或班级微信群,发布预习资料(如PPT、视频、文档等),明确预习目标和要求,例如:“请同学们预习消化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思考食物是如何被消化的。”
-设计预习问题:围绕“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课题,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和探究性的问题,如:“食物在消化过程中会经历哪些变化?消化酶的作用是什么?”
-监控预习进度:利用平台功能或学生反馈,监控学生的预习进度,确保预习效果。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按照预习要求,自主阅读预习资料,理解消化系统的基本结构和消化过程。
-思考预习问题:针对预习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记录自己的理解和疑问。
-提交预习成果:将预习成果(如笔记、思维导图、问题等)提交至平台或老师处。
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微信群等,实现预习资源的共享和监控。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提前了解“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课题,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通过故事、案例或视频等方式,引出“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大家知道,我们的身体是如何从食物中获得能量的吗?”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和利用过程,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如:“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是如何在体内被分解和吸收的?”
-组织课堂活动:设计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实验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例如:“请同学们模拟消化过程,讨论营养物质的吸收方式。”
-解答疑问:针对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疑问,进行及时解答和指导。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参与课堂活动:积极参与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实验等活动,体验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知识的应用。
-提问与讨论:针对不懂的问题或新的想法,勇敢提问并参与讨论。
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通过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和利用过程。
-实践活动法: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技能。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知识点,掌握相关技能。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布置作业:根据“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课题,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如:“调查家庭成员的一日三餐,分析其营养物质的摄入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