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二格律诗八首说课稿设计长春版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为八年级语文下册《格律诗八首》的学习。包括《登高》、《望岳》、《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江雪》、《春望》、《登岳阳楼》、《江南逢李龟年》、《送元二使安西》等八首诗歌的赏析。
2.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本节课所选诗歌均为唐诗,与学生在七年级上册已学的唐诗知识相关联。通过学习,学生将加深对唐诗的理解,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同时,本节课还将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的人生经历和创作背景,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以及文化传承与理解等核心素养。学生将通过学习《格律诗八首》,提升对古典诗歌的审美鉴赏能力,理解诗歌中的情感和意境,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同时,通过探究诗人背景和作品,增强文化自信,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思维活跃,情感丰富,对古典文学有着浓厚兴趣。然而,由于年龄和知识储备的限制,他们在理解古典诗词方面存在以下特点:
1.知识基础:学生对唐诗有一定的了解,但多停留在表面,对诗人的生平经历、创作背景以及诗歌的艺术特色掌握不足。本节课所选的八首格律诗,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可能接触较少,对诗歌的格律、韵律等特点了解有限。
2.能力水平:学生在阅读古典诗词时,往往难以把握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对诗歌的分析和鉴赏能力有待提高。此外,学生在写作方面,尤其是诗歌创作方面,缺乏实际操作经验。
3.素质培养: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但部分学生可能因害羞或自信心不足,不敢主动发言。在文化传承与理解方面,学生对古典文化的认识尚浅,需要进一步引导。
4.行为习惯: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普遍能够遵守纪律,但部分学生可能存在注意力不集中、玩手机等不良行为。这些行为会影响课堂氛围和教学效果。
教学资源
1.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电脑、投影仪)、笔记本电脑、音响系统。
2.课程平台:学校网络教学平台,用于发布教学资料和作业。
3.信息化资源:唐诗相关的电子书籍、网络诗词赏析文章、诗人背景资料库。
4.教学手段:PPT课件、黑板板书、诗词朗诵、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1)播放一段唐诗朗诵音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提问:“同学们,你们听过哪些唐诗?能给大家朗诵一首吗?”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对唐诗的了解。
(3)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提出学习目标。
2.讲授新知(20分钟)
(1)诗人背景介绍
-分别介绍八位诗人的生平、创作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诗人的人生经历与诗歌创作的关联。
(2)诗歌赏析
-对每首诗歌进行逐句解读,引导学生体会诗句的意境和情感。
-结合诗歌的格律、韵律特点,讲解诗歌的艺术手法。
-邀请学生参与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3)小组合作探究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取一首诗歌,共同探讨诗歌的内涵和艺术价值。
-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补充和评价。
3.巩固练习(10分钟)
(1)诗歌接龙游戏
-教师随机抽取一名学生,背诵一首已学的诗句,其他学生依次接龙,要求诗句内容与上句相呼应。
-游戏过程中,教师注意纠正学生的发音和韵律。
(2)诗歌创作练习
-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即兴创作一首小诗,分享创作心得。
-教师点评学生作品,指出优点和不足,提供改进建议。
4.课堂小结(5分钟)
(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八首诗歌的共同点和特点。
(2)强调学习古典诗词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课外多阅读、多欣赏。
(3)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所学诗歌的赏析文章。
5.作业布置(5分钟)
(1)要求学生课后阅读《格律诗八首》全文,背诵其中至少一首诗歌。
(2)搜集关于八位诗人的相关资料,撰写一篇小论文,分析诗人的人生经历与诗歌创作的关联。
(3)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提前了解《格律诗九首》的相关知识。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诗人生平资料:提供包括杜甫、李白、王维等诗人的详细生平介绍,包括他们的出生地、生活年代、主要作品及影响等。
-唐诗流派:介绍唐诗中的不同流派,如山水田园诗、边塞诗、宫廷诗等,以及各流派的特点和代表诗人。
-唐诗典故:收集与唐诗相关的典故,如“李杜诗篇万口传”、“春风得意马蹄疾”等,帮助学生理解诗句背后的文化内涵。
-唐诗格律:详细讲解唐代诗歌的格律特点,包括平仄、对仗、押韵等,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诗歌的形式美。
2.拓展建议:
-阅读推荐:《唐诗三百首》等经典唐诗选集,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唐诗。
-观看视频:推荐纪录片《中国诗词大会》等,让学生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