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说课稿 新人教版.docx
文件大小:21.19 KB
总页数:3 页
更新时间:2025-03-27
总字数:约2.57千字
文档摘要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说课稿新人教版

主备人

备课成员

设计意图

本课旨在通过介绍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成就,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科技文化的辉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学习历史的兴趣。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

核心素养目标

培养学生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识到科技文化发展与社会进步的相互关系。提高学生史料分析能力,通过两汉科技文化成就的学习,理解古代科技文化的创新与传承。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普遍较高,但他们对秦汉时期的历史背景和具体事件了解有限。学生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能够识别并理解一些基本的历史概念。在能力方面,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尚在培养阶段,对复杂历史现象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有待提高。素质方面,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精神有待加强。

在行为习惯上,学生上课时能够积极参与讨论,但有时容易受到外界干扰,注意力不够集中。对课程学习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层面:学生对两汉时期的科技文化成就了解不足,难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2.能力层面:学生在分析历史问题时,往往缺乏深度和广度,难以从多角度进行思考。

3.素质层面:学生在课堂讨论中,合作探究能力有限,往往依赖于教师引导。

针对以上学情,本节课将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通过案例教学、小组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合作探究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

1.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笔记本电脑、投影仪、实物模型(如古代农具、天文仪器等)。

2.课程平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电子教材、教学辅助软件。

3.信息化资源:两汉时期科技文化成就的相关图片、视频资料、在线历史资料库。

4.教学手段: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实物展示。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环节(5分钟)

1.播放两汉时期的历史影像资料,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这些影像资料反映了什么时期的历史特征?”

2.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将学习的是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成就。”

3.提出问题:“为什么两汉时期会出现如此辉煌的科技文化成就?”

4.学生讨论,教师总结:“两汉时期社会稳定、经济繁荣,为科技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二、讲授新课(20分钟)

1.讲解两汉时期的科技成就:

-汉武帝时期的天文观测和历法改革;

-张衡的地动仪;

-东汉时期的农业技术进步;

-王充的《论衡》;

-王羲之的书法艺术;

-荀子、韩非子的哲学思想。

(用时10分钟)

2.讲解两汉时期的文化成就:

-汉赋、唐诗、宋词等文学形式的发展;

-汉画像石、青铜器、陶俑等艺术作品;

-汉代的宗教信仰和道德观念;

-汉代的科学技术在西方的传播。

(用时10分钟)

三、巩固练习(10分钟)

1.学生分组讨论,针对以下问题进行思考:

-两汉时期的科技文化成就对后世有哪些影响?

-如何评价两汉时期的科技文化成就?

2.学生代表发言,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提问(5分钟)

1.提问:“同学们,两汉时期的科技文化成就有哪些特点?”

2.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五、师生互动环节(5分钟)

1.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两汉时期的科技文化成就与哪些因素有关?”

2.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两汉时期的科技文化成就与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等因素密切相关。”

六、核心素养拓展(5分钟)

1.提问:“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

2.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我们不仅了解了我国古代的科技文化成就,还学会了如何从历史的角度看待问题,培养了我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文化自信。”

七、总结与布置作业(5分钟)

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两汉时期科技文化成就的重要意义。

2.布置作业:

-查阅资料,了解两汉时期某一科技文化成就的详细情况;

-准备下一节课的讨论主题,如“两汉时期的科技文化成就对现代科技发展有何启示?”

3.学生完成作业,教师检查。

总用时:45分钟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掌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两汉时期的主要科技文化成就,包括天文、地理、农业、医药、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具体内容。学生对汉武帝时期的天文观测和历法改革、张衡的地动仪、王充的《论衡》等知识点有了深入的理解。

2.思维能力:学生在课堂讨论和提问环节中,能够运用历史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