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秋季版)黑龙江省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四单元走进法治天地第十课法律伴我们成长第1框法律为我们护航说课稿新人教版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为《(2024年秋季版)黑龙江省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四单元走进法治天地第十课法律伴我们成长第1框法律为我们护航》。
2.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本节课以法律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法律的特征以及法律的作用。这些内容与学生在小学阶段所学的法律基础知识相联系,有助于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对法律的认识。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学习,学生能够认识到法律在维护社会秩序和个人权益中的重要作用,提高遵法守法的自觉性。同时,培养学生的法治思维,使其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增强在法治社会中生存和发展能力。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法律的基本概念和特征:重点理解法律的定义、法律的特征以及法律与道德的区别。
2.法律的作用:重点认识法律在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益中的作用。
难点:
1.法律与生活的联系:学生难以理解法律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2.法律意识的培养:学生可能对法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法治观念。
解决办法:
1.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体会法律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增强法律与生活的联系感。
2.组织讨论,引导学生思考法律在保护个人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中的作用,培养法治观念。
3.结合社会热点事件,引导学生关注法律问题,提高法律意识。通过角色扮演、小组合作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和运用法律知识。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
1.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设备、实物教具(如法律书籍、法律文件样本)。
2.课程平台:学校网络教学平台,用于上传教学资料和互动交流。
3.信息化资源:网络法律知识库、法律案例库、法治教育视频资源。
4.教学手段:课堂讨论、小组合作、角色扮演、案例分析、辩论赛等互动式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通过播放法治教育短片或讲述一个与法律相关的真实故事,激发学生对法律的好奇心和兴趣。
-回顾旧知:引导学生回顾小学阶段学过的法律基础知识,如法律的定义、法律的特征等。
2.新课呈现(约20分钟)
-讲解新知:详细讲解法律的基本概念、法律的特征、法律的作用等知识点。
-举例说明:通过具体案例,如交通法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帮助学生理解法律在生活中的应用。
-互动探究:组织学生讨论法律的作用,引导学生思考法律如何保护个人权益,维护社会秩序。
3.巩固练习(约15分钟)
-学生活动: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提出解决方案,以加深对法律作用的理解。
-教师指导: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确保讨论方向正确。
4.课堂总结(约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强调法律的重要性。
-提醒学生法律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遵守法律。
5.作业布置(约5分钟)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收集身边的法治案例,分析案例中的法律问题,并思考如何运用法律知识解决问题。
-鼓励学生课后阅读相关法律书籍,提高法治素养。
6.课后拓展活动(约10分钟)
-组织学生参观法院、律师事务所等法律机构,让学生亲身体验法律工作者的工作环境。
-邀请法律工作者来校进行法治讲座,让学生了解法律职业的特点和要求。
7.教学评价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实践等表现,评价其参与程度。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价其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课后反馈:收集学生对本节课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知识点梳理
1.法律的基本概念
-法律的定义: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调整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法律的特征:法律具有普遍性、强制性、规范性、稳定性等特点。
2.法律的特征
-普遍性:法律适用于所有公民,不论其身份、地位、财富等。
-强制性:法律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违反法律将受到相应的法律制裁。
-规范性:法律对人们的行为具有规范作用,引导人们遵守法律。
-稳定性:法律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不轻易改变。
3.法律的作用
-维护社会秩序:法律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国家安全。
-保障公民权益:法律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促进社会和谐:法律通过调整社会关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4.法律与生活的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