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第二节土地资源第1课时类型齐全,耕地比重小说课稿(新版)新人教版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第二节土地资源第1课时类型齐全,耕地比重小说课稿(新版)新人教版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第二节土地资源第1课时类型齐全,耕地比重小
2.教学年级和班级:八年级全体学生
3.授课时间:2023年3月15日第2节课
4.教学时数:1课时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地理环境的能力,认识土地资源的多样性和分布特点。
2.增强学生对我国土地资源现状的认识,培养学生节约土地、保护耕地的意识。
3.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的相关知识:学生在本节课前已经学习了地理基本知识,对地理环境有一定的认识。他们可能已经了解到自然资源的概念和分类,但对于中国土地资源的具体类型、分布特点以及耕地比重等问题,知识相对较少。
2.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八年级学生对地理学科普遍具有好奇心,对中国的自然资源特别感兴趣。他们的学习能力强,能够通过观察、比较和归纳等方式学习新知识。学习风格上,部分学生可能更倾向于直观的学习方式,如通过地图、图片等视觉材料来理解土地资源的分布情况。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部分学生可能对土地资源的概念理解不够深入,难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相结合。此外,学生在分析土地资源分布特点时,可能会遇到空间想象力不足、难以直观理解的问题。同时,对于耕地比重小的现象,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需要教师引导他们深入思考。
教学资源
1.软硬件资源:地理教学地图、平板电脑、投影仪、计算机
2.课程平台:人教版地理网络教学平台
3.信息化资源:中国土地资源分布图、耕地分布动画、相关地理知识科普视频
4.教学手段:课堂讲解、小组讨论、地图分析、案例分析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展示我国不同类型的土地资源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同学们,你们能看出这些土地资源有什么不同吗?它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国的土地资源,了解它们的特点和分布情况。”
2.讲授新知(20分钟)
-教师展示中国土地资源分布图,介绍我国土地资源的总体情况,包括土地类型、分布特点等。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种土地资源类型,通过查阅资料、小组讨论,总结该类型土地资源的特点、分布及作用。
-学生展示:每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教师点评并补充相关知识点。
-案例分析:教师提供实际案例,如耕地保护、土地开发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
3.巩固练习(10分钟)
-教师出示几道关于土地资源的选择题,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教师公布答案并讲解解题思路。
-学生分组进行土地资源知识竞赛,巩固所学知识。
4.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土地资源的重要性及保护耕地的重要性。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提出疑问。
5.作业布置(5分钟)
-完成课后练习题,复习本节课所学知识。
-收集有关土地资源保护的新闻或案例,下节课进行分享。
-思考:如何从自身做起,保护土地资源,为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掌握程度:
-学生能够准确描述我国土地资源的类型,包括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城市用地等。
-学生了解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特点,如耕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草地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等。
-学生掌握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的现状,包括耕地比重小、后备土地资源不足等问题。
2.思维能力提升:
-学生通过分析土地资源的分布特点,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
-学生在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中,培养了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3.观察能力增强:
-学生通过观察地图、图片等视觉材料,提高了对地理环境的观察能力。
-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分析土地资源问题,如从经济、社会、环境等多方面考虑。
4.价值观培养:
-学生认识到保护土地资源的重要性,树立了节约土地、保护耕地的意识。
-学生在案例分析中,了解到土地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培养了可持续发展观念。
5.实践能力提高:
-学生通过收集土地资源保护的新闻或案例,提高了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
-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如参与社区环保活动、宣传土地资源保护等。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