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陈太丘与友期行》(说课稿)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精品课堂(统编版2024)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陈太丘与友期行》。
2.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本节课内容选自统编版2024年七年级语文上册,以古代文言文为主。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接触过文言文的基础知识,如字词、句式等,本节课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文言文的阅读理解和赏析。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学习《陈太丘与友期行》,学生能够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增强对传统文化和道德观念的理解,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审美情趣,同时加深对古代社会生活的认识,增强文化自信。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理解文言文《陈太丘与友期行》的情节发展和人物形象。
2.把握文章中的文言文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难点:
1.文言文断句的理解和掌握。
2.文章中蕴含的道德哲理和人生哲理的解读。
解决办法与突破策略:
1.通过逐句朗读、分组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文言文的断句技巧。
2.结合注释和工具书,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中实词、虚词的具体含义。
3.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活动,让学生深入体会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4.引导学生进行对比阅读,分析文章中的道德哲理和人生哲理,提升学生的思维深度。
教学方法与策略
1.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文言文的阅读技巧和文章内容。
2.设计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扮演文中的角色,体验人物情感,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3.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示相关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文化内涵。
4.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共同完成文言文翻译和赏析,培养合作学习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5.结合游戏化教学,设计“猜猜我是谁”等互动游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环节(5分钟)
1.创设情境:播放一段古代出行场景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古代人们出行的方式和情景。
2.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古代人出行时如何约定时间吗?他们是如何等待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古代出行等待的故事——《陈太丘与友期行》。
3.引导学生关注课题,激发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课(20分钟)
1.讲解文言文基础知识:介绍文中的实词、虚词,以及文言文的断句方法。
2.分析文章结构:引导学生梳理文章的情节发展和人物形象。
3.阅读理解:分组讨论,让学生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理解,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4.道德哲理解读:引导学生思考文章中蕴含的道德哲理,如诚信、尊重等。
三、巩固练习(10分钟)
1.文言文翻译: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翻译文中的重点句子。
2.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文章中的道德哲理,并分享自己的观点。
四、课堂提问(5分钟)
1.提问:文章中陈太丘和友期行之间的矛盾是如何解决的?
2.提问:从陈太丘的行为中,我们可以学到哪些道德品质?
五、师生互动环节(10分钟)
1.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陈太丘的行为是正确的吗?为什么?
2.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引导学生认识到诚信和尊重的重要性。
3.教师提问:如果你们遇到类似的情况,会如何处理?
4.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强调诚信和尊重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
六、拓展延伸(5分钟)
1.介绍古代出行等待的文化背景,让学生了解古代社会的礼仪和道德观念。
2.引导学生思考:在现代社会,诚信和尊重还有哪些表现形式?
七、总结与反思(5分钟)
1.教师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文言文阅读技巧和道德哲理的重要性。
2.学生反思:分享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
教学时长:45分钟
备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节奏和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核心素养。
知识点梳理
1.文言文基础知识:
-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数词、量词等。
-虚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
-文言文断句:掌握文言文的断句方法,如主谓结构、动宾结构、状语后置等。
-通假字:了解常见的通假字,如“其”通“岂”,“之”通“兹”等。
-文言文特殊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等。
2.人物形象分析:
-陈太丘:忠诚、守信、正直、有责任感。
-友期行:自私、无信、不尊重他人。
3.情节发展:
-陈太丘与友期行约定出行时间。
-友期行迟到,陈太丘独自先行。
-陈太丘到达目的地,友期行仍未到。
-陈太丘在友期行未到的情况下,仍然等待。
4.道德哲理:
-诚信:做人要讲诚信,不欺骗他人。
-尊重:尊重他人,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