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学科课时学历案第___节/课第___课时
课题
写作---学写读后感
设计者
课标要求
养成读书、观影后常写读后感的习惯,积累将感受写具体的经验,并运用这些方法修改自己的习作。激发写作读后感的兴趣,培育高尚的审美情趣。
学习目标
1.明确读后感的写作思路、基本要求和习作方法;
2.学会提炼和表述感点,能围绕感点展开较为充分的论证,做到“引”有针对性,“联”有侧重点;
评价任务
完成活动一,整体感知、理清思路。(目标一)
完成活动二,局部研读、赏析人物。(目标二)
完成活动三,品味语言,探究深意。(目标三)
资源与建议
建议第一课时进行作文指导与写作,第二课时进行批改、评讲、修改。
学习过程
课前准备
一、就本学期学过的某篇课文,写一则随感。200字左右。
二、就你读过的某部名著,写一篇读后感,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
三、你看过不少电影和电视剧吧,其中哪一部给你的印象最深?为什么?就此写一篇观后感,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唐代大诗人杜甫曾经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言下之意,多读书对写作大有好处。书读得越多,写起文章来就越得心应手。其实,读书还能拓展视野,发展思维能力,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提升我们的语文素养……读书的好处不胜枚举,但如果你只是走马观花、囫囵吞枣地读书,读完后没有任何印象,那书就白读了。所以每读完一本书,我们都要写下自己读书的感悟,才能让每一本书真正发挥作用,成为我们成长旅途中的路灯。
【写作要求】
1.选定课文或名著后,再仔细读一读相应的片段,能从多方面的阅读感受中选择一点来写。
2.能概括叙述材料内容,写出自己独特、新颖的感受,要联系个人的生活经验来谈,避免脱离原文和生活实际任意发挥。
3.回忆你看过的电影或电视剧,分析剧中人物或情节打动你的原因,可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谈。
【技法点拨】
读后感:
1.引——围绕感点,引述材料
读后感重在“”,而这个“感”是由特定的“”生发的,“引”是“感”的落脚点。所谓“引”就是,有的放矢的引用原文:材料精短的,可;材料长的,或摘录“引”发“感”的关键词、句,或概述引发“感”的要点。不管采用哪种方式引述,“引”都要()、(),有()。
2.议——分析材料,提练感点
在引出“读”的内容后,要对“读”进行一番评析。既可就事论事对所“引”的内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对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点。要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安排的,可以在(),也可以在()或()。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的方法,把观点写在()。
3.联——联系实际,纵横拓展
写读后感最忌()。就事论事撒不开,感不能深入,文章就过于肤浅。泛泛而谈,使读后感缺乏针对性,不能给人以震撼。联,就是要紧密联系实际,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现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相反的种种问题。既可以从大处着眼,也可以从小处入手。当然在联系实际分析论证时,还要注意时时回扣或呼应“引”部,使“联”与“引”“藕”断而“丝”连。
4.结——总结全文,升华感点
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当有(),有()。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善于联系实际。这“实际”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联系实际时也应当注意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观点服务,而不能盲目联系,前后脱节。结尾既可以回应前文,强调感点;也可以提出希望,发出号召。不管采用哪种方式结尾,都必须与前文贯通,浑然一体。读后感始终要受“()”的约束,开头要引“读”,中间还要不时地回扣“读”的内容,结尾也要恰当回扣“()”的内容不放松。
【范文引路】
解读泥土
——观鲁藜的《泥土》有感
有这样一种味道:香香的,而又涩涩的,我们都很熟悉;有这样一种感觉:塌实温暖,而又平凡,我们都不曾离开;有这样一种情怀:魂牵梦萦,终生不舍,而又甜蜜美妙……这一切,都源自泥土!
泥土,是那样富有却从不张扬,是那样宽广而决不矜夸。世间万物,除了天空,大概就都属于泥土了。天空给人高远、缥缈、可望而不可即的感觉,泥土恰恰相反,它温情、平易、和善,总给人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