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青蒿素之母”屠呦呦一生致力于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叶嘉莹一生“只为一件事而来”,致力于中国诗词的创作、研究和教育,成为享誉海内外的诗词大家。钟扬一生跨界了无线电电子学、分子生物学、植物学、教育等多个学科领域,成为追求生命高度和广度的“探界者”。
??有的人,一生只专注做一件事,成就了一世精彩;有的人,一生经历丰富,也是一世风华。年轻的你,更向往哪种生活?
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文体不限(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学校和个人信息。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中呈现了屠呦呦、叶嘉莹、钟扬三位杰出人物的人生轨迹。屠呦呦专注于中药研究,叶嘉莹执着于诗词领域,他们一生深耕一事,将全部心血倾注于一点,凭借着专注与坚持,在各自的专业领域达到了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度,这体现了专注的力量和深度追求的价值。而钟扬跨界多个学科领域,以丰富的经历拓宽了生命的广度,他的人生同样精彩,展现出多元探索带来的独特魅力和无限可能。引文中“一生只专注做一件事”,是指在有多种选择或者很多发展的可能的情况下,一个人只专注一件事,并且做好这件事,而不要求自己去做很多事,这是人生的一种决定,也是生活的一种态度、方式,体现专注、始终如一的精神。“一生经历丰富”,就是鼓励人们积极探索,勇于开拓,不断尝试新领域,即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去做很多事,丰富自己的生活,拓展生命的宽度,收获精彩的人生。这是“精一”与“多元”的碰撞与对话,反映了人生价值实现路径的多样性。在当今时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社会分工日益细化,同时也鼓励跨学科融合与创新,这就要求我们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既要思考如何在某一领域精耕细作,成为行家里手,又要思索是否应拓展视野,拥抱多元,以适应时代的变化与需求,在专注与多元之间寻找属于自己的人生坐标,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命题,也是我们在人生规划中需要权衡和抉择的关键。
写作时,开篇可以以对人生选择的思考引出材料中两类不同的人生模式,引发读者对自身向往生活的审视,并明确提出自己更向往的那种生活。接着分别详细阐述专注一事和经历丰富各自的内涵、优势与潜在挑战。在论述专注一事时,可以深入分析专注如何让人在长期的积累中形成深厚的专业造诣,培养坚韧不拔的毅力和专注力,但同时也可能因视野相对狭窄而在面对行业变革或复杂问题时缺乏灵活性和多元思维。而在探讨经历丰富时,着重说明多元经历如何拓宽人的视野、增强适应能力和创新思维,使人能够整合不同领域的知识和经验,但也可能面临精力分散、难以在某一领域达到顶尖水平的问题。随后结合时代背景,论述在不同行业和发展趋势下,两种生活方式的适应性,重点放在回答“年轻的你更向往哪种生活”上,写出自己喜欢所选择的那种生活的原因。最后阐述个人应如何根据自身兴趣、能力和时代机遇,权衡选择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并强调无论选择哪种,都应秉持坚定的信念,为社会贡献力量,实现有意义的人生。
立意:
1.择一事精一业。
2.勇于跨界,体验精彩,拓宽生命的广袤天地。
3.于专注中沉淀,于多元中升华。
【范文参考】
执一事,守一生,绽芳华
屠呦呦专注于青蒿素研究、叶嘉莹投身于诗词领域、钟扬跨越多个学科领域,他们各自书写着独特的人生篇章。而我更倾向于一生专注一事。专注一事并非狭隘的固步自封,而是与多元发展相互交织,共同构建起人生的丰富内涵与无限可能。
专注一事,是开启个人成长之门的钥匙。当我们将精力聚焦于一点,便如同在一片土地上深深扎根,能够汲取充足的养分茁壮成长。“木雕大师”郑春辉,一心扑在木雕创作上,从木材的纹理构思到雕刻刀具的运用,每一个细节都倾注着他的心血与专注;“芭蕾皇后”谭元元,将岁月奉献给了芭蕾舞台,从脚尖的站立到肢体的舒展,每一次演出都是她专注积累后的绽放。正是专注一事,让他们在自己的领域内积累了深厚的专业知识与精湛的技艺,实现了从平凡到卓越的跨越,为个人成长铸就了稳固的基石,引领着我们向着更高的人生境界迈进。
专注一事,更是担当时代使命的坚实力量。个人专注的事业,一旦与时代的需求紧密相连,便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和强大的推动力。袁隆平,一生专注于杂交水稻研究,精心选育优良品种,致力于提高粮食产量,让数亿人免受饥饿之苦;南仁东,为了建造一个属于中国的大型射电望远镜,专注于攻克技术难题,让中国在该领域领先世界二十年。他们用一生的专注诠释了对时代使命的担当,在各自的时代背景下,以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成为时代的脊梁和楷模,激励着无数后来者投身于时代发展的伟大事业中,汇聚成推动社会进步的磅礴力量。
当然,我们也应认识到,专注一事并不等同于排斥多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