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舒适听觉环境》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准确阐述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和音色,以及它们如何影响听觉感受。
熟练识别常见的噪声源,并能清晰说明噪声对人体健康和日常生活的多种危害。
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制定有效的策略来减少噪声干扰,同时能够营造出具有美感和舒适感的听觉环境,如合理布置室内音响设备、选择合适的背景音乐等。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开展实地调查,观察和记录校园、家庭及社区环境中的声音状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数据收集分析能力。
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分享对不同听觉环境的感受,并共同探讨改善环境的方法,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引导学生进行创意实践,如设计一个理想的听觉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操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创造良好听觉环境的热情,增强学生对生活环境的关注和责任感。
培养学生对音乐和自然声音的欣赏能力,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审美情趣,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发现和创造美好。
引导学生树立环保意识,认识到减少噪声污染对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理解声音特性对听觉感受的影响,以及噪声的危害和防治方法。
掌握营造舒适听觉环境的基本原理和实用技巧,如合理利用吸音材料、选择适宜的音乐等。
(二)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创造性地设计和改善听觉环境。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其在日常生活中自觉践行减少噪声污染的行为。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调查法、讨论法、实践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两段截然不同的音频,一段是宁静的森林中鸟儿歌唱、树叶沙沙作响的声音,另一段是嘈杂的建筑工地机器轰鸣、车辆喇叭声交织的声音。让学生闭上眼睛聆听,感受两种声音带来的不同体验。
提问:“同学们,听完这两段音频,你们有什么感受?哪种声音环境让你们感觉更舒适?为什么?”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建设舒适听觉环境。
(二)知识讲解
声音的特性
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频率的声波图像,讲解音调与频率的关系,通过播放不同音调的音乐片段,如高音的小提琴独奏和低音的大提琴演奏,让学生直观感受音调的变化。
演示用不同力度敲击鼓面,展示响度与振幅的关系,让学生亲自体验敲击鼓面的不同力度,感受响度的差异。
播放不同乐器演奏同一音符的音频,如钢琴、长笛、萨克斯风演奏“do”音,引导学生辨别音色的不同,讲解音色由发声体的材料、结构等因素决定。
噪声的危害与来源
展示一些因长期处于噪声环境中导致听力受损、睡眠障碍、情绪烦躁等健康问题的图片和案例,讲解噪声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噪声源,如交通噪声(汽车、火车、飞机等)、工业噪声(工厂机器运转声)、生活噪声(商场广播声、娱乐场所嘈杂声)等,并邀请小组代表进行发言。
噪声的防治方法
讲解噪声防治的三个途径:在声源处减弱(如给机器安装消声器、禁止鸣笛等)、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如设置隔音墙、种植树木等)、在人耳处减弱(如佩戴耳塞、耳罩等)。
展示一些实际生活中应用噪声防治方法的图片,如城市道路旁的隔音屏障、高速公路两侧的绿化带等,让学生加深理解。
(三)实践活动
实地调查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布置实地调查任务,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选择校园、家庭或社区的某个区域,观察并记录该区域的声音状况,包括声音的类型、来源、强度以及自己的感受等。
为学生提供调查记录表,指导学生如何进行观察和记录。例如,记录不同时间段的声音情况,分析噪声对周围居民生活和学习的影响。
小组讨论与方案设计
各小组根据实地调查结果,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分享自己在调查过程中的发现和感受,共同分析该区域存在的噪声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噪声防治知识,针对调查区域的问题,设计改善听觉环境的方案。方案应包括具体的措施和预期效果,如在校园操场周围种植高大树木以减弱交通噪声,在社区活动中心设置隔音设施以减少娱乐噪声对居民的影响等。
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向全班展示小组设计的方案,并进行讲解。其他小组的学生可以提出问题和建议,共同完善方案。
(四)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重点知识,包括声音的特性、噪声的危害与来源、噪声的防治方法以及营造舒适听觉环境的要点。
强调建设舒适听觉环境对提高生活质量和保护身心健康的重要意义,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积极参与改善身边的听觉环境。
(五)巩固练习
展示一些与声音特性、噪声防治等相关的练习题,如选择题(考查声音特性的概念、噪声防治途径的应用等)、填空题(填写噪声的危害、常见噪声源等)、简答题(如简述如何在家庭中减少噪声干扰)等,让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学生完成练习后,教师进行批改和讲解,针对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