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学习项目三《音乐是自由想象的艺术》
教案设计2024—2025学年人教版(简谱)(2024)
初中音乐七年级下册
一、教学目标
(一)审美感知
学生能够通过聆听各类风格迥异的音乐作品,如古典、爵士、民族民间音乐等,敏锐感知音乐中独特的节奏、旋律、和声与音色组合,从而激发丰富多样的自由想象,体会音乐所营造的多元意境。
引导学生辨别不同音乐作品所蕴含的情感基调,如欢快、忧伤、神秘等,理解音乐情感如何与自由想象相互交织,提升对音乐情感的细腻感知能力,进而拓展想象空间。
(二)艺术表现
鼓励学生将音乐聆听过程中产生的自由想象,通过多样化的艺术形式呈现出来,如生动的肢体舞蹈、富有创意的绘画、充满感染力的朗诵等,增强学生运用多种艺术手段表达音乐想象的能力。
让学生尝试为给定的音乐片段即兴创作表演脚本,将音乐中的自由想象转化为具体的表演情节,提升艺术表现的创造性与连贯性,培养学生的艺术表现力和舞台呈现能力。
(三)创意实践
组织学生分组开展音乐创意实践活动,例如依据特定的音乐主题,如“未来世界的音乐之旅”,共同创作一部小型音乐短剧,涵盖音乐创作、表演编排、舞台设计等环节,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与全方位的音乐创意实践能力。
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的日常物品或简易音乐软件,自主创作一段能够充分展现自由想象的音乐作品,从音乐元素的选择到整体结构的构建,均由学生自主完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动手能力。
(四)文化理解
帮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音乐所承载的独特想象内涵,认识到音乐作为文化载体,在不同地域、民族中如何激发人们各具特色的自由想象,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增强对多元文化的包容与理解。
通过剖析经典音乐作品与创作时代背景、文化传统的紧密关联,使学生理解音乐如何反映特定文化情境下人们的思想情感与自由想象,提升学生对音乐文化内涵的深度理解能力,培养学生从文化角度解读音乐想象的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深入探究音乐元素(旋律、节奏、和声、音色)与自由想象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引导学生清晰阐述音乐如何成为激发自由想象的源泉,让学生掌握从音乐中获取灵感、展开自由想象的方法。
组织丰富多元的音乐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熟练地将音乐中的自由想象转化为实际的艺术创作与表演,切实提升学生运用自由想象进行音乐相关实践的能力,培养学生在音乐领域的创造力与表现力。
(二)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打破常规思维定式,突破固有认知局限,在音乐欣赏与创作过程中挖掘出新颖、独特且富有深度的自由想象内容,避免想象的同质化与浅尝辄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独立思考能力。
帮助学生跨越文化差异的障碍,理解不同文化语境下音乐自由想象的独特表达方式与深层文化根源,使学生能够从多元文化视角出发,全面、深入地理解和欣赏音乐所引发的自由想象,提升学生的跨文化音乐理解能力。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系统讲解音乐与自由想象的理论知识,包括音乐元素激发想象的原理、不同文化中音乐想象的特点等,为学生构建起关于音乐自由想象的理论认知体系,奠定学习基础。
欣赏法:精心挑选具有代表性、能够强烈激发自由想象的音乐作品,如德彪西的印象派音乐《大海》、雅尼的新世纪音乐《夜莺》等,让学生在反复聆听中感受音乐的魅力,开启自由想象的大门,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与想象能力。
讨论法:组织学生围绕音乐欣赏后的自由想象体验展开热烈讨论,鼓励学生分享各自独特的想象内容与感悟,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碰撞与交流,丰富学生的想象视角,拓宽想象空间。
实践法:设计一系列丰富多样的音乐实践活动,如音乐绘画创作、音乐故事编写、音乐短剧表演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亲身体验将音乐自由想象转化为具体艺术成果的过程,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一段旋律悠扬、节奏舒缓且充满神秘氛围的纯音乐,如恩雅的《MayItBe》,同时在多媒体屏幕上展示一些抽象的艺术画作,画作的色彩、线条与音乐的氛围相呼应。引导学生闭上眼睛,全身心沉浸在音乐与画面共同营造的情境中。
音乐播放结束后,提问学生:“在刚才聆听音乐并观看画作的过程中,你们的脑海中浮现出了哪些奇妙的画面、故事或者感受?这些想象是如何随着音乐的流淌而不断变化的?”邀请几位学生大胆分享自己独特的想象内容,由此自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音乐是自由想象的艺术。
(二)知识讲解
音乐元素与自由想象
旋律:通过展示不同旋律走向、音程跨度的简谱示例,如肖邦《夜曲》中婉转起伏的旋律,讲解旋律如何通过高低音的变化、音符的排列组合,勾勒出如梦幻般的场景,可能引发学生对宁静夜晚、月光下的漫步等自由想象。邀请学生跟随钢琴哼唱简单旋律,亲身体验旋律对想象的引导作用。
节奏:播放不同节奏特点的音乐片段,如非洲鼓乐中强烈多变的节奏、摇篮曲中轻柔平稳的节奏,阐述节奏的快慢、强弱变化如何影响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