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课时目标:公元前141年,16岁的刘彻即位。他就是汉武帝。据《史记》记载,西汉经过70多年的发展,在没有水旱灾害的年份,百姓家给人足,国家府库钱财充足。京师积累的铜钱很多,因年久不用,穿钱的绳子都烂了。这些为汉武帝巩固大一统国家莫定了物质基础。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统一多民族国家又有哪些巩固和发展?;新课导入;任务一:
削弱地方势力;知识讲解:“推恩令”的实施;地方上的豪强地主也发展起来,兼并土地,与官府分庭抗礼。这两股势力导致社会秩序混乱。;行政方面:
;汉武帝随后又以各种理由削爵、夺地甚至除国,严厉镇压他们的叛乱,诸侯王从此一蹶不振。
汉武帝还下令将一些郡国豪强迁往京师一带。这些豪强离开经营多年的故地,原有的社会关系被打破,势力被削弱。;还配合使用了附益之法,酎金夺爵等;相关史事;任务二:
推动经济的发展;背景;影响:这些措施,使中央对经济的掌控大大加强,使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
;任务三:
尊崇儒术;知识讲解: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思想方面: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
;汉武帝还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的《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作为教材,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儒士也进入各级政权机构。
;材料研读
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幻使并进。那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说说董仲舒建议的内容。你认为汉武帝为什么会接受他的建议?;任务四:
北击匈奴;知识讲解:北击匈奴;(2)反击:经过“文景之治”,西汉强盛起来。汉武帝组建起强大的骑兵队伍,开始大举反击匈奴。
公元前119年的漠北战役,是对抗匈奴的高潮。;人物扫描……………………
卫青(?—公元前106),河东平阳人。他出身卑微,少年时放羊,由于其姐姐受宠于汉武帝,得以在朝中做官。在西汉反击匈奴的战争中,他显示出卓越的军事才能,立下赫赫战功。卫青曾七次北击匈奴,指挥作战时以骑兵为主,步兵、车兵配合;善于长途奔袭,注重歼灭敌人有生力量。卫青爱惜部下,虽有大功却不自傲,因而具有威望。;学史崇德
霍去病英勇善战,前后六次出击匈奴,取得辉煌战绩。他第一次出征河西,率轻骑深入大漠,转战六日,消灭匈奴兵数千人。汉武帝想给霍去病建造宅第,霍去病说:“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这种为国忘家的精神激励着后世的仁人志士。;西汉形势图;
如何评价汉武帝的功绩?
;知识拓展;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活动(一);西汉王朝解决王国问题的举措;活动(二);秦始皇“焚书坑儒”和汉武帝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的异同?;(1)不同态度:
①秦始皇:对于敢于评议朝政的儒生以暴力手段坑杀,没有达到统一思想的目的,反而激化了社会矛盾。
②汉武帝:把儒家思想立为正统思想,在京师设立太学培养儒家人才,让他们能过能够进入仕途成为王朝的维护者。
(2)相同之处:都是为了统一思想,集权中央;1.西汉初年,导致社会秩序混乱的两股势力是()
A.朝中大将和地方官吏
B.诸侯王和豪强地主
C.朝中大将和豪强地主
D.诸侯王和宦官势力;2.汉武帝时期,西汉王朝进一步完善了秦王朝创造的监察制度,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这表现在
()
A、推行群县制度
B、实行分封制度
C、建立刺史制度
D、设置御史大夫;3、为了贯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思想,汉武帝采取了哪些办法?;4.为汉武帝的文治武功提供了雄厚的财力支持的措施是()
A.颁布“推恩令”
B.兴办太学
C.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D.由国家统一铸造五铢钱和实行盐铁官营;用心关注孩子,用心接纳孩子,用心体会孩子。;用心关注孩子,用心接纳孩子,用心体会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