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永遇乐》《声声慢》说课稿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
文件大小:14.27 KB
总页数:3 页
更新时间:2025-03-27
总字数:约2.3千字
文档摘要

《永遇乐》《声声慢》说课稿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一、教材分析

《永遇乐》《声声慢》是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中两首经典宋词,通过学习这两首词,学生可以领略宋代词人的情感表达和艺术成就。这两首词分别代表了豪放派和婉约派的风格,通过对比分析,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宋词的艺术特色。

二、核心素养目标

三、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的相关知识:学生在进入高中阶段之前,已经对诗歌有一定的了解,包括基本的诗歌形式、韵律和意境等。对于宋词,学生可能已经接触过一些简单作品,具备初步的鉴赏能力。

2.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高中学生对文学艺术有较高的兴趣,尤其是对古代诗词,他们通常表现出较强的审美能力和情感共鸣。学生的学习能力主要体现在对古典文学的理解和鉴赏上,他们的学习风格可能偏向于情感体验和审美体验,同时也需要一定的逻辑分析能力。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学生对宋词的背景知识了解有限,可能会在理解词人的情感和意境上遇到困难。此外,由于宋词的语言较为古奥,学生可能在把握词句的含义和结构上感到吃力。同时,由于宋词的意象丰富,学生可能难以准确把握词人的情感表达和艺术手法。因此,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理解,并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四、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本节课所需的教材《永遇乐》《声声慢》的文本。

2.辅助材料: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宋词背景资料、作者生平介绍、相关图片和视频,以及用于对比分析的词作示例。

3.教学工具:准备投影仪或电子屏幕,以便展示多媒体资源。

4.教室布置:设置分组讨论区,以便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并准备足够的纸张和笔,以供学生记录笔记和进行书写练习。

五、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通过播放宋代音乐或展示宋词相关的艺术作品,营造古典氛围。

-结合多媒体展示《永遇乐》和《声声慢》的作者辛弃疾和李清照的简介,激发学生兴趣。

-提问:同学们对这两位词人有所了解吗?请简要介绍一下。

2.讲授新知(20分钟)

-讲解《永遇乐》和《声声慢》的创作背景,引导学生理解词人的情感。

-分析词中的意象,如“红酥手,黄藤酒”和“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让学生体会词人的情感。

-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了解豪放派和婉约派的风格特点。

-引导学生探讨词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巩固练习(10分钟)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首词,分析词中的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

-小组展示:每组选派代表进行展示,其他小组进行点评,教师进行总结和评价。

-个人练习:学生独立完成一份关于《永遇乐》或《声声慢》的鉴赏报告。

4.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宋词的艺术特色和词人的情感表达。

-回顾课堂讨论和练习环节,指出学生的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建议。

5.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课后阅读任务,要求学生阅读与《永遇乐》和《声声慢》相关的其他词作,并撰写读书笔记。

-安排一次小组合作项目,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创作一首具有宋词风格的词作。

-提醒学生按时完成作业,并鼓励他们在课后进行自主学习,提高文学素养。

六、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辛弃疾和李清照的生平资料,包括他们的诗词作品集、历史评价等。

-宋代词史,了解宋代词的发展脉络和代表人物。

-与《永遇乐》和《声声慢》相关的历史事件和文化背景,如南宋的抗金斗争、词的兴盛时期等。

-宋词的韵律和格律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的结构和音韵美。

-相关的古代文学评论,如朱熹、王安石等人的诗词评析。

2.拓展建议:

-鼓励学生阅读《宋词三百首》等选集,加深对宋代词的广泛了解。

-建议学生通过图书馆或在线资源查找辛弃疾和李清照的生平传记,撰写小论文,探讨词人与其时代的关系。

-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或艺术展览,欣赏宋代书画和文物,感受古代艺术氛围。

-引导学生进行词的创作实践,以《永遇乐》和《声声慢》为灵感,创作自己的词作,并进行小组交流分享。

-安排学生参与诗词朗诵会,通过朗诵来加深对词的理解和感受。

-鼓励学生观看或收听与宋词相关的纪录片或音频节目,如《中国诗词大会》等,增加对诗词文化的直观感受。

-建议学生利用网络平台,如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关注宋词相关的讨论和学术研究,拓宽知识视野。

-组织学生进行跨学科研究,如结合历史、音乐、舞蹈等,创作综合性的宋词主题作品。

七、内容逻辑关系

①本文重点知识点:

-辛弃疾和李清照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豪放派和婉约派词风的区别。

-《永遇乐》和《声声慢》中的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

②关键词句:

-《永遇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