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湾;;王湾,生卒年不详,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诗人。玄宗先天年间(712-713)进士,曾参与编撰《群书四部录》,书成之后,因功授任洛阳尉。;本诗选自《全唐诗》卷一百一十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王湾作为开元初年的北方诗人,往来于吴楚间,被江南清丽山水所倾倒,并受到当时吴中诗人清秀诗风的影响,写下了一些歌咏江南山水的作品。本诗就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篇。;王湾此次出行,应是经镇江到江南一带去。诗人舟行至北固山下,目睹潮平岸阔,残夜归雁,触发了心中无限的思乡之情,于是吟成了这首诗。据说当朝宰相张说就对此诗极为赞赏,并亲自书写悬挂于宰相政事堂上,让文人学士作为学习的典范。;律诗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等进一步发展定型,盛行于唐宋时期。律诗每首八句,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二、四、六、八句押韵,三四两句、五六两句对偶,字的平仄有定规。按照每句的字数,主要有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两种。;【译文】旅人前行的路在北固山之外,行舟在碧绿的江水之中。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齐平,整个江面十分开阔,和风顺江吹来,一船帆高高挂起。;【译文】夜还未消尽,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译文】思念故乡的书信,送到什么地方呢?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书到洛阳。;诗句赏析;;“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感觉,“悬”是端直地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够“悬”,一个“正”字,兼有“顺”与“和”的内容,写出了小船在江面上顺风前行的样子。;;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且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道理: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尾联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结构梳理;1.立意新颖,构思巧妙。
该诗写景中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尤其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运用拟人的手法,将“日”和“春”人格化,赋予它们人的意志和情思,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却蕴含着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表现了作者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给人以激励。;2.借物抒情,意蕴丰富。
尾联诗人借物抒情,借助“鸿雁传书”的故事,自然地抒发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乡书”“归雁”这些具有强烈思念意味的词语,表现出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王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