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说课稿--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设计思路
本节课以“第18课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为主题,紧密围绕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通过分析冷战时期国际格局的演变,引导学生认识冷战对世界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教学过程中,注重结合史料,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冷战时期国际关系的复杂性,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知水平。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通过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学习,学生能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冷战时期国际关系的复杂性,提高史料解读能力,理解国际格局演变背后的历史逻辑,增强对国家发展道路的认同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重点一:冷战时期国际格局的形成。例如,学生需要理解北约和华约的建立、冷战时期东西方阵营的对抗,以及这些事件如何塑造了当时的国际政治格局。
-重点二:冷战对世界的影响。例如,探讨冷战如何影响世界政治、经济、军事、科技和文化等方面,如美苏军备竞赛、欧洲的分裂与统一等。
2.教学难点
-难点一:冷战时期国际关系的复杂性。例如,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冷战时期美苏之间既有对抗又有合作的现象,以及这种复杂性的历史根源。
-难点二:冷战对国际格局演变的影响。例如,理解冷战如何导致两极格局的形成,以及这种格局对后冷战时期国际关系的影响。
-难点三:冷战时期重大历史事件的分析。例如,对于古巴导弹危机等事件,学生需要能够分析其背景、过程和影响,以及这些事件如何改变了冷战时期的国际关系格局。
教学方法与策略
1.采用讲授法结合讨论法,通过讲解冷战时期的历史背景和关键事件,引导学生理解冷战对国际格局的影响。
2.设计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扮演不同国家的领导人,模拟冷战时期的国际谈判和决策过程,增强学生对历史情境的感知。
3.利用多媒体展示冷战时期的地图、图片和视频资料,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国际格局的演变。
4.通过案例研究,分析古巴导弹危机等典型案例,引导学生运用历史思维进行深入分析。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展示冷战时期的地图和关键历史图片,引发学生对冷战时期国际格局的好奇和兴趣。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冷战吗?它对世界产生了哪些影响?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为新课的引入做好铺垫。
2.讲授新知(20分钟)
-冷战时期国际格局的形成
-讲解北约和华约的建立,分析东西方阵营的形成。
-通过时间线展示冷战时期的重要事件,如柏林危机、古巴导弹危机等。
-冷战对世界的影响
-分析冷战对政治、经济、军事、科技和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讨论冷战时期美苏军备竞赛的特点和影响。
-冷战与国际关系的复杂性
-引导学生思考冷战时期美苏关系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通过案例研究,分析冷战时期美苏在越南战争、古巴导弹危机等事件中的互动。
3.巩固练习(10分钟)
-小组讨论:冷战时期国际格局的变化对中国产生了哪些影响?
-学生展示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课堂问答:针对冷战时期国际关系的关键事件,提问学生,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4.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冷战时期国际格局的形成、演变及其影响。
-引导学生思考冷战对现代国际关系的影响,激发学生对未来国际格局的思考。
5.作业布置(5分钟)
-阅读教材相关章节,完成课后思考题。
-撰写一篇关于冷战时期某一历史事件的简要报告,要求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准备下一节课的讨论话题,预习冷战时期国际关系的新动态。
知识点梳理
1.冷战概述
-冷战的定义及其起止时间
-冷战的原因:意识形态对立、国家利益冲突、军事对抗等
-冷战的特点:冷战思维、军备竞赛、代理战争等
2.冷战时期国际格局的形成
-北约与华约的建立
-两极格局的形成及其特点
-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及其影响
3.冷战对世界的影响
-政治影响:冷战思维、国际关系紧张、地区冲突加剧
-经济影响:经济集团的形成、全球化进程的影响
-军事影响:军备竞赛、核战争威胁、军事基地的扩张
-科技影响:太空竞赛、导弹技术的发展
-文化影响:冷战对艺术、文学、媒体的影响
4.冷战时期的关键事件
-柏林危机:西方国家与苏联在柏林的对抗
-古巴导弹危机:美苏在古巴的导弹部署引发的危机
-越南战争:冷战在亚洲的代理战争
-华约解体与苏联解体:冷战结束的标志
5.冷战时期的中国外交
-中国与苏联的关系:从合作到对立
-中国与美国的关系:从敌对到接触
-中国与第三世界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