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防校园欺凌主题班会动态PPT.pptx
文件大小:3.37 MB
总页数:23 页
更新时间:2025-03-27
总字数:约2.71千字
文档摘要

消除暴力隐患创建平安校园演讲者:某某老师

目录Part01校园欺凌的特点Part02对校园欺凌说“不”Part03校园欺凌的原因Part04校园欺凌的伤害

校园欺凌的特点Part01第一部分

Part01校园欺凌的特点一校园欺凌往往具有影响后果的群体性,校园欺凌的群体性特点会对整个校园环境产生不良影响,破坏校园的和谐氛围。此外,这种群体性的不良行为如果不加以制止,可能会在校园中形成一种不良风气,让更多的学生受到不良影响,甚至可能引发更多的校园问题。

Part01校园欺凌的特点二校园欺凌往往具有欺凌形式的隐蔽性,欺凌者可能会通过说一些隐晦的、带有侮辱性或威胁性的话语来欺凌他人,这些话语可能表面上听起来并不严重,但实际上会对被欺凌者的心理造成伤害。这种欺凌方式较为隐蔽,主要是通过孤立、排斥、离间等手段,破坏被欺凌者与同学之间的关系。

Part01校园欺凌的特点三校园欺凌往往具有欺凌者个体性特点特殊行为模式,欺凌者并非对所有人都实施欺凌,而是会选择他们认为容易控制、反抗性弱的同学作为目标,比如性格内向、身体弱小的学生。欺凌手段多样,欺凌者会根据不同情境和对象,选择不同的欺凌手段。在人多的场合,可能会采用言语羞辱、孤立等方式;在隐蔽的地方,则可能进行身体攻击、抢夺财物等行为。

Part01校园欺凌的特点四校园欺凌往往具有被欺凌者个体性特点行为表现特征,被欺凌者在学校里通常会表现得很退缩,尽量避免与他人接触,走路低头,不敢主动参与课堂互动和集体活动,总是独来独往,试图通过这种方式减少被欺凌的机会。忍气吞声,大多数被欺凌者在遭受欺凌后,不会主动向老师、家长或其他同学求助,而是选择默默忍受,因为他们害怕欺凌者会变本加厉地报复自己。

对校园欺凌说“不”Part02第二部分

Part02不做受害者主动与同学交流,每天至少与三位不同的同学进行友好交谈,分享趣事或学习心得,拓展社交圈子。友善对待他人,主动帮助同学解决问题,如辅导功课、帮忙搬重物,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加入社团组织,选择感兴趣的社团,如书法社、足球社,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增强集体归属感。

Part02不做欺凌者不使用侮辱性、歧视性的语言称呼他人,不嘲笑、挖苦、讽刺同学的外貌、生理缺陷、家庭状况等,避免给他人带来心理伤害。不随意对他人进行推搡、踢打、抢夺财物等暴力行为,不参与任何形式的打架斗殴,尊重他人的身体边界和个人空间。

Part02不做附和者或冷眼旁观者将所看到的欺凌事件及时、如实地向老师或学校相关部门报告,提供详细的信息和线索,以便学校能够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防止欺凌行为再次发生。如果条件允许,可以用手机等设备记录下欺凌事件的过程和相关证据,但要注意不要因此而影响到对受害者的救助和对欺凌行为的制止,这些证据可以为后续处理欺凌事件提供有力的支持。

Part02不应该拒绝帮助要明白接受帮助不是软弱的表现,而是积极解决问题的态度。他人的帮助能为自己提供更多解决问题的途径和资源,有助于更好地应对校园欺凌。当遭遇校园欺凌时,要及时、如实地向父母或其他监护人讲述事情的经过和自己的感受,他们会给予关爱、支持和必要的保护,帮助你解决问题。

校园欺凌的原因Part03第三部分

Part03身体或能力差异身体上有残疾、体型偏胖或偏瘦、外貌有特点等生理方面的差异,可能会使学生成为被欺凌的目标。欺凌者可能会因为这些外在特征而对他们进行嘲笑、捉弄甚至身体上的伤害。另外,学习能力较差、在某些方面表现不如他人的学生,也可能会遭到同学的歧视和欺凌,例如在学习上被同学嘲讽、在课堂上被故意捣乱干扰等。

Part03思想教育缺失学校过于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而忽视了品德教育、法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没有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意识,学生就可能缺乏对他人的尊重和理解,从而引发欺凌行为。部分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采用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如对学生进行辱骂、体罚等,可能会给学生带来负面的示范作用,使学生认为暴力和攻击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式。

Part03社会因素社区文化活动的缺乏和邻里关系的淡漠也可能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而且,淡漠的邻里关系无法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使得他们在遇到问题时,不能从社区环境中获得正确的引导和帮助,从而可能会将在社区中感受到的冷漠和压力转化为校园中的欺凌行为。

Part03家庭环境与教养方式父母过度溺爱孩子,会使孩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这类孩子习惯了自己的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