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第1课时公共生活需要秩序(说课稿)-2023-2024学年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统编版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5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第1课时公共生活需要秩序(说课稿)-2023-2024学年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统编版
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围绕“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展开,通过学习公共生活需要秩序这一主题,引导学生认识公共秩序的重要性,以及如何维护公共秩序。
2.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本节课与教材五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中“公共生活需要秩序”这一章节内容紧密相关。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公共秩序的基本概念,本节课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公共秩序的重要性,并学会如何为维护公共秩序贡献自己的力量。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法治意识和规则意识。学生将通过学习,增强对公共秩序重要性的认识,提升参与公共生活的自觉性,学会在日常生活中遵守规则,尊重他人,从而形成良好的公民素养。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学生将培养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①理解公共秩序对于社会生活的重要性,能够认识到维护公共秩序是每个公民的责任。
②掌握基本的公共秩序规则,如交通规则、公共场所秩序等,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自觉遵守。
2.教学难点,
①如何将抽象的公共秩序概念与学生实际生活经验相结合,使学生对公共秩序有更深刻的理解。
②引导学生从自我做起,自觉维护公共秩序,并能够在遇到不文明行为时,能够正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促进社会和谐。此外,难点还包括如何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让他们在课堂活动中积极思考,主动参与讨论和实践。
教学资源
-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电脑、投影仪、音响)、班级互动平台(如电子白板或平板电脑)
-课程平台: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资源库
-信息化资源:公共秩序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情景模拟、实际观察记录等教学活动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通过播放一段关于公共秩序的视频或图片,引发学生对公共秩序的关注。
-提问:“你们在生活中都遇到过哪些公共秩序的现象?你们认为这些秩序重要吗?”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感受。
-教师总结:“公共秩序对于我们的生活至关重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
2.讲授新知(20分钟)
-教师讲解公共秩序的概念和重要性。
-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了解公共秩序的种类,如交通秩序、公共场所秩序等。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如何遵守公共秩序,并分享讨论结果。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不同角色,模拟公共场合,体验遵守秩序的重要性。
-教师总结公共秩序的维护方法和技巧。
3.巩固练习(10分钟)
-学生完成课本中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学生展示练习成果,互相评价。
4.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公共秩序的重要性。
-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对公共秩序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教师总结:“公共秩序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希望大家能够从自身做起,共同维护良好的公共秩序。”
5.作业布置(5分钟)
-学生回家后,观察并记录家中、社区、学校的公共秩序现象,思考如何改进。
-撰写一篇关于公共秩序的小论文,结合自己的观察和思考,提出维护公共秩序的建议。
-下节课分享自己的小论文和观察记录。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与理解: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公共秩序的概念,认识到公共秩序对于社会生活的重要性,并能够列举出几种常见的公共秩序类型,如交通秩序、公共场所秩序等。
2.观念与态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了遵守公共秩序的积极观念,能够从自身做起,自觉维护公共秩序,尊重他人,关心社会。
3.能力与技能:学生通过参与课堂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学会了如何观察社会现象,如何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如何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4.行动与实践: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能够自觉遵守公共秩序,如遵守交通规则、保持公共场所卫生等。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关注社会现象,敢于指出不文明行为,并提出改进建议。
5.创新与创造: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勇于创新。他们能够结合实际,提出维护公共秩序的新方法、新策略,具有一定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6.情感与价值观:学生通过学习公共秩序,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