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血栓:血流速度快,更依赖血小板的作用,因此治疗以抗血小板为主静脉血栓:血流速度慢,对血小板作用依赖性低,因此静脉血栓以抗凝血因子为主,指南中也不推荐抗血小板治疗。附壁血栓:(心房心室中)血栓较大,比较复杂未形成血栓时危险度低,以预防为主,治疗以抗血小板为主,已形成血栓时危险度高,治疗以抗凝血因子为主要措施第23页,共73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动脉粥样硬化:动脉血栓形成的基础第24页,共73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肺栓塞:主要来自下肢深部静脉第25页,共73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DIC是指在某些致病因子作用下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被激活,大量可溶性促凝物质)入血,从而引起一个以凝血功能失常为主要特征的病理过程(或病理综合征)。在微循环中形成大量微血栓,同时大量消耗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纤溶)过程加强,导致出血、休克、器官功能障碍和贫血等临床表现的出现。DIC始于凝血系统的被激活,基本病理变化是在微小血管内形成微血栓。(早期血栓,后期出血)第26页,共73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学习目标1.掌握抗凝血药(肝素、双香豆素)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2.熟悉链激酶、尿激酶的作用、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3.学会观察本类药物的疗效及不良反应,能够正确进行用药护理及指导患者安全、合理用药第27页,共73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第二节抗血栓药血栓性疾病是一组因各种原因致使血液在血管内或心脏中由流动的液体变为凝固的固体,致使血流发生不同程度的受阻后所形成的综合病征。分类一、抗凝血药二、抗血小板药三、纤维蛋白溶解药第28页,共73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一、抗凝血药抗凝血药是一类通过干扰机体的生理性凝血过程而阻止血液凝固的药物,临床主要用于防止血栓形成和阻止已经形成的血栓进一步发展。分类:(一)体内外抗凝药(二)体内抗凝药(三)体外抗凝药第29页,共73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一)体内外抗凝药最早是从肝内发现并提取而得名。药用肝素是从猪小肠和牛肺中提取而得。口服无效,静脉给药肝素普通肝素:分子量5000-30000低分子肝素:分子量1000-10000第30页,共73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一)体内外抗凝药肝素【药理作用】1.抗凝血:增强抗凝血酶Ⅲ(AT-Ⅲ)的抗凝活性,间接加速对凝血酶及凝血因子的灭活,作用强、快、短。此外还可以抑制血小板的黏附和聚集。但对已经形成的血栓无溶解作用。2.其他作用:降血脂凝血酶间接抑制药第31页,共73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一)体内外抗凝药肝素【临床用途】临床主要用于:血栓栓塞性疾病2.早期弥慢性血管内凝血(DIC)3.心血管手术、心导管检查、血液透析及体外循环等体外抗凝第32页,共73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一)体内外抗凝药肝素【不良反应】1.出血:过量可引起自发性出血2.过敏反应:偶见发热、哮喘、荨麻疹等过敏反应。3.肝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症4.长期应用可致骨质疏松和骨折,孕妇应用可致早产及胎儿死亡鱼精蛋白(特异性解毒剂)第33页,共73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一)体内外抗凝药低分子量肝素[作用特点]1.抗栓作用大于抗凝作用;2.抗凝作用强于普通肝素;3.不易引起自发性出血;4.过敏反应比肝素少,不引起骨质疏松;5.分子量小,不易被单核-巨噬细胞吞噬,半衰期长t1/2?20hr第34页,共73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二)体内抗凝药代表药物:华法林、双香豆素等基本结构:4-羟基香豆素胃肠道吸收快而完全,血浆蛋白结合率高,主要经肝脏代谢。维生素K拮抗剂?口服抗凝药香豆素类第35页,共73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二)体内抗凝药抗凝血:与维生素K结构相似,竞争性抑制维生素K,阻碍凝血酶原和Ⅶ、Ⅸ、Ⅹ因子的合成,发挥抗凝作用,对已合成的凝血因子无影响。作用特点:口服易吸收;仅体内有抗凝作用,体外无效作用慢(12-14h生效)、久临床主要用于防治血栓性疾病,早期与肝素合用。香豆素类【药理作用与临床用途】第36页,共73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不良反应及禁忌症]2.皮肤和软组织坏死3.致畸4.反跳性高凝状态5.禁忌症同肝素1.自发性出血①停药②iv维生素K1③补充凝血因子(二)体内抗凝药香豆素类第37页,共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