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胃食管反流与体重管理:机制、证据与临床实践.pptx
文件大小:19.08 MB
总页数:30 页
更新时间:2025-03-28
总字数:约3.07千字
文档摘要

胃食管反流与体重管理:机制、证据与临床实践主讲人:时间:

目录封面页01概述02肥胖相关GERD病因学03临床表现与诊断04治疗策略中的体重管理05真实世界案例06预后与长期管理07总结页08附录页09

封面页01

01得了胃食管反流,为何要减肥?

基于病理生理机制与循证医学的临床决策

概述02

全球患病率上升据2023年《Gastroenterology》数据,全球GERD患病率已达15%,较十年前增长30%,西方国家高于亚洲。

亚洲人群特征:BMI≥25者患病风险增加2.3倍(NEJM2022),提示肥胖是关键因素。特殊人群GERD孕妇GERD发病率约40%,孕期激素变化、子宫增大压迫胃部是主因。

老年人GERD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食管功能减退、胃排空延迟是诱因。中国GERD现状中国GERD患病率约5%,但呈上升趋势,城市高于农村,与生活方式西化、肥胖人群增加有关。

近年研究发现,中国肥胖人群GERD发病率增长速度高于全球平均水平。GERD流行病学新数据

腹内压(IAP)与BMI线性相关模型研究建立IAP与BMI线性模型,IAP随BMI增加而升高,每增加1kg/m2,IAP平均升高0.5mmHg。

IAP升高压迫胃,致胃内容物反流,是肥胖相关GERD重要机制。下食管括约肌(LES)压力梯度破坏LES压力降低,胃内容物易反流,肥胖者腹压高,LES压力梯度被破坏,反流加重。

LES压力与BMI负相关,BMI每增加5,LES压力降低约2mmHg。胃食管连接部(EGJ)解剖结构改变肥胖者食管裂孔疝发病率高,CT检查发现,腰围越大,食管裂孔疝越明显。

EGJ解剖结构改变,胃食管抗反流屏障受损,反流频繁。核心病理生理机制

肥胖相关GERD病因学03

食管裂孔疝与腰围相关性CT影像对比显示,腰围越大,食管裂孔疝发生率越高,腰围每增加10cm,风险增2倍。

食管裂孔疝使胃部分进入胸腔,破坏胃食管解剖结构,致反流。肥胖对膈肌功能影响肥胖压迫膈肌,致膈肌收缩功能下降,不能有效阻止胃内容物反流。

膈肌功能下降,食管下段抗反流屏障减弱,反流加重。腹型肥胖与腹内压升高腹型肥胖者脂肪堆积腹部,压迫胃,致胃内压升高,胃内容物反流。

动态测压发现,腹型肥胖者餐后胃内压较正常人高10mmHg以上。机械性因素

肥胖与胃酸分泌关系肥胖者胃酸分泌增多,与脂肪代谢紊乱、胃肠激素分泌异常有关。

胃酸增多,反流时对食管黏膜刺激加重,致症状加剧。脂联素水平下降与食管酸暴露肥胖者脂联素水平下降,致食管酸暴露时间延长,加重黏膜损伤。

脂联素可调节食管下段括约肌功能,其下降使括约肌松弛,反流增加。脂肪组织炎症因子影响肥胖者脂肪组织分泌炎症因子(IL-6,TNF-α),致食管黏膜屏障受损。

炎症因子破坏食管黏膜上皮细胞,降低黏膜抗酸能力,易被胃酸侵蚀。代谢性因素

临床表现与诊断04

夜间咳嗽与GERD病例1:32岁男性,BMI29.8,夜间咳嗽3月,食管pH监测阳性,提示GERD。

夜间咳嗽是GERD非典型症状,易被误诊,食管pH监测是确诊关键。咽喉部症状与GERDGERD可致咽喉部异物感、声音嘶哑,因反流物刺激咽喉部黏膜。

咽喉部症状常被误诊为咽喉炎,需结合GERD病史、检查确诊。胸痛与GERDGERD可致胸痛,易与心绞痛混淆,食管测压、pH监测可鉴别。

胸痛多于餐后、平卧时加重,与反流有关,需警惕。非典型症状警示

阻抗-pH监测的临床应用阻抗-pH监测可检测反流次数、酸暴露时间,是诊断GERD金标准。

监测发现,肥胖者反流次数多,酸暴露时间长,与症状严重程度相关。高分辨率食管测压(HRM)的价值HRM可评估食管蠕动功能、LES压力,辅助诊断GERD。

肥胖者LES压力低,食管蠕动功能差,致胃内容物反流。内镜检查的作用内镜检查可观察食管黏膜病变,评估GERD严重程度。

肥胖者食管炎发病率高,内镜下可见食管黏膜充血、糜烂。精准诊断流程

治疗策略中的体重管理05

01PPI应答率与肥胖PPI应答率研究:BMI30者有效率下降38%(AmJGastroenterol2021)。

肥胖者胃酸分泌多,PPI代谢快,致疗效下降。02肥胖对H?受体拮抗剂影响H?受体拮抗剂对肥胖者疗效也受影响,需调整剂量。

肥胖者胃酸分泌多,常规剂量难以控制症状。03药物疗效个体差异肥胖者药物疗效个体差异大,需个体化治疗。

部分肥胖者对PPI敏感,部分需联合用药。药物疗效与BMI关系

腰围控制标准腰围控制标准(IDF指南):男性94cm,女性80cm。

控制腰围可减少腹型肥胖,降低GERD发病风险。体重降低与症状改善5-10%体重降低→症状改善率72%(RCT数据)。

适度减重可降低腹内压,改善LES压力梯度,减轻反流。减重对生活质量影响减重可改善生活质量,减少GERD相关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