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蓝田县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三节大气环境(1)说课稿湘教版必修1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陕西省蓝田县高中地理
2.教学年级和班级:高一年级
3.授课时间:2023年3月15日
4.教学时数:1课时
二、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地理科学素养、人地协调观和综合思维素养。通过学习大气环境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学生能够理解大气圈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增强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同时提升分析地理现象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①理解大气运动的动力——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包括地表受热不均导致的热量分布差异和气压变化。
②掌握大气能量交换的主要形式,包括辐射能、对流能和湍流能的传输过程。
③分析大气环境中的物质循环,特别是水循环在大气环境中的作用和影响。
2.教学难点,
①理解复杂的大气运动过程,如全球性大气环流和局部性大气环流的形成机制。
②将大气环境中的能量交换与人类活动的影响相结合,分析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③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和分析大气环境变化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如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系统讲解大气环境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框架。
2.讨论法:组织学生围绕大气运动和能量交换的问题进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3.案例分析法: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大气环境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教学手段:
1.多媒体演示:利用PPT展示大气环境的动态变化和能量交换过程,增强直观性。
2.实验模拟:通过模拟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大气运动和能量交换,加深理解。
3.在线资源:利用网络资源,如视频、动画等,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习兴趣。
五、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环节(5分钟)
1.播放大气环境相关的视频片段,展示大气运动的壮丽景象,激发学生兴趣。
2.提问: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有哪些观察到的大气现象?它们是如何形成的?
3.学生分享观察到的现象,教师总结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大气环境。
讲授新课(20分钟)
1.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5分钟)
-讲解地表受热不均导致的热量分布差异,引发气压变化。
-通过动画演示,展示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提问:热力环流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2.大气能量交换的主要形式(10分钟)
-讲解辐射能、对流能和湍流能的传输过程。
-结合实例,分析不同能量形式在生活中的应用。
-提问:大气能量交换对气候有什么影响?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3.大气环境中的物质循环(5分钟)
-讲解水循环在大气环境中的作用和影响。
-通过地图展示,分析水循环的全球分布。
-提问:水循环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巩固练习(10分钟)
1.完成课堂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教师巡视,解答学生疑问。
课堂提问(5分钟)
1.提问:大气运动对农业生产有什么影响?
2.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代表回答。
3.教师点评,总结。
师生互动环节(5分钟)
1.教师提问:如何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来减少大气污染?
2.学生自由发言,提出建议。
3.教师总结,强调环保意识。
课堂小结(5分钟)
1.教师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学生总结,提出疑问。
3.教师解答疑问,布置课后作业。
教学过程设计说明:
1.教学过程紧扣实际学情,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师生互动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氛围。
4.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核心素养的培养,如环保意识、社会责任感等。
5.整个教学过程用时不超过45分钟,确保教学效果。
六、知识点梳理
1.大气环境概述
-大气圈的组成:平流层、对流层、高层大气等。
-大气环境的重要性:对地球生命活动、气候、天气等的影响。
2.大气运动
-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地表受热不均导致的热量分布差异和气压变化。
-热力环流类型:全球性大气环流(如风带、气压带)和局部性大气环流(如海陆风、山谷风)。
-大气运动的影响:对气候、天气、生态环境等的影响。
3.大气能量交换
-大气能量交换的主要形式:辐射能、对流能、湍流能。
-辐射能:太阳辐射和地球表面辐射的传输。
-对流能:空气上升和下降过程中的能量交换。
-湍流能:空气流动中的能量交换。
-大气能量交换的影响:对气候、天气、生态环境等的影响。
4.大气环境中的物质循环
-水循环:蒸发、凝结、降水等过程。
-碳循环:二氧化碳的吸收、释放和转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