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配套说课稿新人教版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教学年级和班级:四年级
3.授课时间:2023年10月26日
4.教学时数:1课时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引导学生认识到国家兴亡与个人责任的关系。
2.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通过分析文本,理解鲁迅先生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决心和信念。
3.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通过仿写句子和作文,学会运用修辞手法表达个人情感和观点。
4.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鼓励学生对文本中的观点进行思考和讨论,形成自己的见解。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重点理解鲁迅先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深刻内涵,把握其爱国主义精神。
-精读课文,学习鲁迅先生的语言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等。
-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关键句子,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
-难点在于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意义。
-难点在于帮助学生理解鲁迅先生在课文中所表达的情感,以及如何将这些情感转化为自身的动力。
-难点在于培养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和讨论,形成自己的观点。
-具体例子包括:
-对于“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如何让学生理解其不仅仅是读书本身,而是要通过读书来振兴国家,实现民族复兴。
-如何引导学生通过鲁迅先生的作品,感受到其对于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以及对于个人责任的明确认识。
-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对课文中的观点进行评估,并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看法。
教学方法与策略
1.采用讲授法,结合多媒体课件,生动展示鲁迅先生生平及时代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运用讨论法,引导学生围绕课文中的关键句子和观点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设计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扮演鲁迅先生或其他相关人物,体会人物情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利用游戏化教学,通过“知识竞赛”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所学知识。
5.结合课文内容,布置写作任务,鼓励学生运用所学修辞手法,创作小作文,提升写作能力。
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通过展示近代中国历史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国家在近代的兴衰,激发学生对国家命运的关心。
-回顾旧知:简要回顾近代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如鸦片战争、戊戌变法等,为学习新课文做铺垫。
2.新课呈现(约20分钟)
-讲解新知:详细讲解鲁迅先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背景和意义,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主旨。
-举例说明:通过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和作品中的经典语句,让学生感受其为国家崛起而奋斗的精神。
-互动探究:组织学生讨论鲁迅先生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等,分析其表达效果。
3.新课呈现(约20分钟)
-讲解新知:分析课文中的关键句子,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引导学生理解其深层含义。
-举例说明:结合历史背景,分析鲁迅先生在课文中所表达的情感,以及这些情感对学生的启示。
-互动探究:让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如何将鲁迅先生的精神应用于现代生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4.新课呈现(约15分钟)
-讲解新知:讲解鲁迅先生作品中的写作手法,如对比、讽刺等,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举例说明: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具体例子,让学生了解这些写作手法的运用和效果。
-互动探究:让学生尝试运用所学写作手法,创作小作文,展示自己的文学才华。
5.巩固练习(约15分钟)
-学生活动:布置课后阅读任务,要求学生阅读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教师指导:针对学生的阅读心得,进行点评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
6.课堂总结(约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强调鲁迅先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精神。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这一精神,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7.作业布置(约5分钟)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鲁迅先生精神的感悟文章,字数不限。
-布置阅读任务,要求学生阅读鲁迅先生的作品,并做好读书笔记。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掌握:
-学生能够准确地理解鲁迅先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深刻内涵,认识到个人奋斗与国家命运的联系。
-学生掌握了鲁迅先生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等,能够运用这些手法进行文学创作。
-学生熟悉了近代中国的历史背景,能够结合课文内容,分析历史事件对个人和国家的影响。
2.思维能力:
-通过对课文内容的讨论和分析,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得到提升,能够对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