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信息技术下册第四单元第24课《中国航天发展史宣传册》说课稿冀教版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三年级信息技术下册第四单元第24课《中国航天发展史宣传册》说课稿冀教版
设计思路
本节课以《中国航天发展史宣传册》为主题,旨在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资料收集、整理与制作的能力。课程内容紧密联系课本,结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了一系列实践活动,如制作宣传册、设计网页等,旨在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课旨在培养学生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等核心素养。学生将通过学习航天发展史,提升信息检索和评价能力;通过制作宣传册,锻炼计算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数字化创作,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已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基础,能够熟练使用鼠标和键盘,对计算机软件有一定的认识。然而,由于年龄特点,他们的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容易受到外界干扰。在知识层面,他们对航天知识有一定的好奇心,但对航天发展史的系统性了解有限。在能力方面,学生的信息检索、整理和加工能力有待提高,同时,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审美能力也在逐步形成中。在素质方面,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问题解决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需要进一步培养。这些特点对《中国航天发展史宣传册》这一课程的学习产生了以下影响:首先,需要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内容,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航天知识;最后,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拥有冀教版三年级信息技术下册教材。
2.辅助材料:准备中国航天发展史相关的图片、图表、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以增强教学直观性。
3.实验器材:准备电脑、投影仪等教学设备,确保学生能够进行实践操作。
4.教室布置:设置分组讨论区,安排实验操作台,营造互动学习的氛围。
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播放一段关于中国航天的科普视频,引导学生关注航天事业的发展,提出问题:“你们知道中国航天有哪些重大成就吗?”
-回顾旧知:简要回顾三年级上册信息技术课程中关于计算机操作和简单软件使用的内容,提醒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进行本节课的学习。
2.新课呈现(约20分钟)
-讲解新知:详细讲解中国航天发展史的基本脉络,包括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载人航天、月球探测等重大事件。
-举例说明:通过展示中国航天发展历程中的经典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直观理解航天知识。
-互动探究: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他们分享自己对中国航天发展的了解,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共同解答。
3.巩固练习(约30分钟)
-学生活动:引导学生利用电脑制作《中国航天发展史宣传册》,要求包含航天发展历程、重要事件、航天英雄等内容。
-教师指导:巡视课堂,针对学生在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个别指导,确保每位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宣传册的制作。
4.课堂总结(约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成就。
-鼓励学生关注航天科技,培养对国家科技事业的热爱和自豪感。
5.作业布置(约5分钟)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继续收集有关中国航天发展的资料,准备在下节课进行分享。
-强调作业的重要性,提醒学生按时完成,并鼓励他们与家人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以下环节: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举例、讨论、实践等,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注重评价与反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信息技术在航天事业中的应用,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知识点梳理
1.中国航天发展历程
-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
-1999年:神舟一号无人飞船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实施。
-2003年: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杨利伟成为中国首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
-2007年: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成功发射,开启了中国月球探测工程。
-2013年:嫦娥三号探测器成功登陆月球,实现月球软着陆和巡视探测。
-2016年: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成功发射,中国空间站建设进入新阶段。
2.航天技术知识
-载人航天技术:包括飞船设计、发射、飞行、返回等环节。
-月球探测技术:包括月球探测器的设计、发射、着陆、巡视探测等环节。
-空间站技术:包括空间站的设计、建造、运行、维护等环节。
3.航天英雄与团队
-航天英雄:杨利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