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第5单元 17 盼 名师版2024-2025学年六年级语文上册同步说课稿.docx
文件大小:21.44 KB
总页数:3 页
更新时间:2025-03-28
总字数:约2.79千字
文档摘要

第5单元17盼名师版2024-2025学年六年级语文上册同步说课稿

主备人

备课成员

设计意图

本节课内容为六年级语文上册第5单元第17课,旨在通过学习《盼》一文,让学生体会作者细腻的描写手法,培养阅读理解能力。通过分析课文,引导学生关注人物心理变化,提高对人物性格的把握。同时,通过仿写练习,让学生学以致用,提高写作水平。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围绕语文核心素养,旨在培养学生以下能力:1.文本解读能力,通过深入理解《盼》文,提升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感知和分析能力;2.语言表达能力,通过仿写练习,锻炼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情感和思想的能力;3.价值观引领,引导学生从《盼》文中感悟美好情感,培养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重点把握《盼》文中主人公盼雪的心理变化过程,理解其从期待到失望再到希望的心理转变。

-体会作者情感:通过分析作者的描写手法,体会作者对主人公心理变化的细腻刻画,感受作者对童年时光的怀念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学习写作技巧:学习作者在描写人物心理活动时的手法,如对比、细节描写等,为学生的写作提供借鉴。

2.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心理描写:帮助学生理解心理描写的内涵,分析主人公在不同情境下的心理活动,如盼雪在雪前、雪中、雪后的心理变化。

-仿写练习的指导:指导学生如何运用心理描写手法进行仿写,如如何捕捉人物心理活动的细节,如何运用对比、衬托等修辞手法。

-跨文化理解: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理解文中反映的童年生活与现代社会生活的差异,以及这种差异对人物心理的影响,是一个难点。教师需引导学生进行跨文化比较,增强文化意识。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情境,如播放与雪相关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教学方法:实施讨论法,鼓励学生就课文中的心理描写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理解和感受,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思维碰撞。

3.教学方法:运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主动思考,提出问题,通过解答问题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展示课文中的场景,增强学生的视觉体验;使用教学软件进行互动练习,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发布预习任务,设计预习问题,监控预习进度。

学生活动:自主阅读预习资料,思考预习问题,提交预习成果。

具体分析:教师通过在线平台发布预习资料,如《盼》文的背景介绍和作者简介,引导学生提前了解课文内容。设计的问题如:“你认为主人公盼雪的心理变化有哪些特点?”和“文中哪些细节描写让你印象深刻?”通过这些问题,学生可以初步形成对课文的理解和思考。

举例:学生通过阅读预习资料,了解到盼雪对雪的期待和渴望,并在思考预习问题时,记录下自己对主人公心理活动的理解。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导入新课,讲解知识点,组织课堂活动,解答疑问。

学生活动:听讲并思考,参与课堂活动,提问与讨论。

具体分析:教师通过播放与雪相关的视频,引出《盼》文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讲解知识点时,教师重点讲解心理描写的手法,如对比、细节描写等,并举例说明。在课堂活动中,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体验盼雪的心理变化。

举例:在角色扮演环节,学生扮演盼雪,通过表情、动作和语言表达盼雪的期待、失望和希望,其他学生观察并讨论这些心理变化。

3.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布置作业,提供拓展资源,反馈作业情况。

学生活动:完成作业,拓展学习,反思总结。

具体分析:教师布置的作业可以是仿写一篇关于期待的文章,让学生尝试运用心理描写。提供的拓展资源可以是与《盼》文相关的文学作品或生活案例,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学生通过反思总结,可以更好地理解心理描写的重要性。

举例:学生在完成作业后,通过反思自己的写作过程,意识到心理描写在表达情感和思想上的作用,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是衡量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在本节课的学习后,学生在以下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1.阅读理解能力提升

-学生通过深入阅读《盼》文,能够准确把握课文内容,理解主人公盼雪的心理变化过程。

-学生能够识别并分析文本中的心理描写手法,如对比、细节描写等,提升了对文本内容的解读能力。

-学生在阅读其他文学作品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更好地理解人物心理和情感变化。

2.语言表达能力增强

-学生在仿写练习中,能够运用心理描写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学生在口头表达和写作中,能够运用细腻的描写,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

-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