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习作那次玩得真高兴》(说课稿)-2024-2025学年三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精品课堂系列(统编版·五四制)
主备人
备课成员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第八单元《习作那次玩得真高兴》
2.教学年级和班级:三年级
3.授课时间:2024-2025学年
4.教学时数:1课时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包括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思维品质和文化自信。通过观察、思考和表达,学生能够学会如何捕捉生活中的快乐瞬间,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场景,增强文字表达能力。同时,通过分享个人经历,培养学生倾听他人、尊重多样性的社会交往能力,激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文化传统的尊重。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正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学生对生活充满了好奇和想象力,对游戏和户外活动有浓厚的兴趣。然而,他们的写作能力还处于初级阶段,对文字的组织和表达缺乏经验。
知识方面,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识字量和词汇量,能够阅读简单的文章。但在习作方面,他们往往缺乏观察生活的细致入微,对场景的描写和情感的抒发不够丰富。能力上,学生的想象力丰富,但往往难以将想象转化为具体的文字表达。素质方面,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和合作意识有待提高。
在行为习惯上,学生对课堂活动参与度高,但个别学生可能因为害羞或缺乏自信而不愿意主动表达自己的感受。这对本节课的学习有一定的影响,因为《习作那次玩得真高兴》需要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创作,分享自己的快乐经历。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
1.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电脑、投影仪)、白板、粉笔、黑板。
2.课程平台:语文教材配套的教学资源网站。
3.信息化资源:网络图片、视频片段,用于展示快乐活动的场景和激发学生的兴趣。
4.教学手段:实物教具(如玩具、模型等),用于辅助学生理解场景和情感表达。
5.互动工具:小卡片、彩色笔等,用于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个性化创作。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习作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过特别快乐的时刻?想不想和大家分享一下?”
展示一些关于快乐活动的图片或视频片段,如孩子们在公园玩耍、参加运动会等,让学生初步感受快乐活动的魅力或特点。
简短介绍习作的概念和重要性,强调通过写作可以记录和分享生活中的快乐时光,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习作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习作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原理。
过程:
讲解习作的定义,即通过文字表达个人思想、情感和生活体验的写作活动。
详细介绍习作的组成部分,包括开头、正文和结尾,以及如何运用修辞手法和描写技巧。
三、习作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习作的特性和重要性。
过程:
选择《那一次玩得真高兴》作为案例进行分析。
详细介绍文章的背景、特点和意义,让学生全面了解如何通过具体事件表达快乐情感。
引导学生思考这篇文章对实际生活或学习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写作记录和分享自己的快乐经历。
四、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快乐活动相关的主题进行深入讨论,如“我最难忘的一次旅行”、“我最喜欢的游戏”等。
小组内讨论该主题的现状、挑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如如何更好地记录快乐时光、如何通过写作传递快乐等。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五、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习作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六、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习作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习作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案例分析等。
强调习作在现实生活或学习中的价值和作用,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和应用习作。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以“那一次玩得真高兴”为题,写一篇习作,记录自己的快乐时光,以巩固学习效果。
七、拓展活动(5分钟)
目标: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提高习作水平。
过程:
教师提出一个开放性的话题,如“如果我能飞,我会去哪里?”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进行创意写作,分享自己的奇思妙想。
教师对学生的创意进行点评,并给予适当的指导。
八、总结与反思
本节课通过导入、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展示与点评等环节,帮助学生了解习作的基本概念和写作技巧,激发学生对写作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