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第7课时做个加法表(说课稿)一年级数学下册同步高效课堂系列(北师大版?2024)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第一单元第7课时做个加法表(说课稿)一年级数学下册同步高效课堂系列(北师大版?2024)
设计思路
本节课为一年级数学下册“做个加法表”,旨在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掌握加法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设计思路围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通过情境导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加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课通过“做个加法表”的教学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首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能力,通过观察和操作,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其次,发展学生的符号意识和抽象能力,通过加法表的学习,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符号的意义;最后,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勇于尝试和探索,培养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理解加法表的结构:通过制作加法表,学生需要理解横排表示加数,纵排表示和,以及每个格子中数字的对应关系。
-掌握加法表的填写方法:学生需要学会如何根据加数和加数之间的关系,正确填写加法表中的数字,例如,5+5=10,5+6=11等。
-应用加法表进行简单的加法计算:学生能够利用加法表快速进行简单的加法运算,如求两个相同加数的和。
2.教学难点
-加法表中数字的对应关系:学生可能难以理解为什么5+5=10而5+6=11,需要教师通过直观演示和解释帮助学生建立这种对应关系。
-加法表的扩展:当加数和被加数超过10时,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如何填写加法表,需要教师引导他们如何进行进位和借位。
-加法表的灵活运用:学生可能难以将加法表中的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需要通过实例教学和练习来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引导学生理解加法表的基本概念和填写方法。
2.演示法:教师通过实物或多媒体演示加法表的制作过程,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3.实践法: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加法表,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教学手段:
1.多媒体课件:利用PPT展示加法表,便于学生观察和模仿。
2.教学软件:运用数学软件进行加法表的互动操作,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实物教具:使用计数器、点卡等实物,帮助学生直观感受加法运算。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出示生活中的图片,如苹果、香蕉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如果我有3个苹果,你给我2个,我最后有多少个苹果?”
-引导学生用语言描述这个过程,并尝试用数字表示出来。
-提问:“这样的计算叫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这就是加法。”
-介绍本节课的主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加法表。”
2.讲授新知(20分钟)
-制作加法表: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加法表的结构,讲解横排和纵排的数字代表的意义。
-填写加法表:教师演示如何根据加数填写加法表,如5+5=10,5+6=11等。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填写加法表,并说出每个格子中数字的对应关系。
-教师讲解进位和借位,如5+6=11,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理解进位的过程。
-举例讲解加法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购物、烹饪等。
3.巩固练习(10分钟)
-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完成一份加法表,并互相检查。
-竞赛填表:教师宣布竞赛规则,学生快速填写加法表,看谁填得又快又准。
-游戏环节:通过“猜一猜”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练习加法。
4.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提问:“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加法表,知道了如何填写加法表,以及加法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5.作业布置(5分钟)
-家庭作业:让学生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课后思考: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加法的应用,并与家人分享自己的发现。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掌握
-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加法表的基本概念,知道横排和纵排的数字代表的意义。
-学生能够熟练填写加法表,并能根据加数和被加数之间的关系填写正确的数字。
-学生能够通过加法表进行简单的加法计算,如求两个相同加数的和。
2.能力提升
-观察能力:学生在观察加法表的结构和填写过程中,提高了观察能力。
-思维能力:通过加法表的制作和计算,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
-操作能力: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如填写加法表、进行加法计算等,操作能力得到了提升。
3.情感态度
-兴趣激发: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