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古诗词诵读《峨眉山月歌》说课稿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设计意图
本节课以《峨眉山月歌》为载体,旨在通过课外古诗词诵读,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结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内容,通过品味诗词的意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词的韵味,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审美能力和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通过诵读《峨眉山月歌》,学生能够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同时,通过分析诗句,提升学生的语言感知力和文学鉴赏力,促进其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
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古诗词阅读基础,对古典文学有一定的了解,能够识别基本的古诗词格律和修辞手法。在七年级上册的语文学习中,学生已经接触过一些古典诗词,对诗歌的基本结构和表达方式有所认识。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较高,愿意探索其中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较强的观察力和想象力,能够通过视觉和听觉感知诗词的意境。学习风格上,部分学生偏好独立思考,而另一部分学生则更倾向于合作学习。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学生在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和表达方式上可能存在困难,尤其是对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此外,部分学生可能在朗读和背诵方面感到吃力,需要教师提供有效的指导。在分析诗句时,学生可能难以把握诗人的情感和思想,需要教师引导他们进行深入思考。
教学资源
-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音频播放设备
-课程平台:语文教学平台或网络教学平台
-信息化资源:古诗词相关电子教材、网络诗歌赏析文章
-教学手段:古诗词朗诵音频、图片展示、PPT课件、板书
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在线平台或班级微信群,发布预习资料(如PPT、视频、文档等),明确预习目标和要求,如《峨眉山月歌》的作者背景、诗歌结构等。
设计预习问题:围绕《峨眉山月歌》,设计问题如“诗中‘峨眉山月’有何象征意义?”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监控预习进度:利用平台功能或学生反馈,监控学生的预习进度,确保预习效果。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学生按照预习要求,阅读《峨眉山月歌》及相关资料,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艺术特色。
思考预习问题:学生针对预习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记录自己的理解和疑问。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通过引导学生自主预习,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和微信群,实现预习资源的共享和监控。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峨眉山风景视频,引出《峨眉山月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诗歌的韵律、意境以及诗人表达的情感,如“峨眉山月”在诗中的象征意义。
组织课堂活动:设计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学生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如诗歌中“月”字的运用。
参与课堂活动:学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通过交流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通过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
实践活动法: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布置作业:布置仿写古诗的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创作一首小诗。
提供拓展资源:推荐与古诗词相关的书籍和网站,鼓励学生课后阅读和学习。
学生活动:
完成作业:学生认真完成仿写古诗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拓展学习:利用老师提供的资源,进一步学习古诗词,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通过课后作业和拓展学习,引导学生自主提升。
反思总结法:通过完成作业和拓展学习,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
本节课的重难点在于引导学生理解《峨眉山月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表达。通过课前预习、课中讨论和课后拓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知识点梳理
《峨眉山月歌》是一首描写山川景色和表达诗人情感的古典诗歌。以下是本节课的知识点梳理:
一、诗歌背景
1.了解作者李白,了解其生平和文学成就。
2.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如唐朝的诗歌特点。
二、诗歌结构
1.诗歌的韵律特点,如五言绝句的格律。
2.诗歌的章节划分,如本诗分为四句。
三、诗歌内容
1.描述峨眉山月夜的景色,如“峨眉山月半轮秋”。
2.诗人在旅途中的情感表达,如“影入平羌江水流”。
3.诗歌中的意象运用,如“峨眉山月”、“平羌江”等。
四、诗歌意境
1.分析诗歌的意境,如峨眉山月的美丽景色和诗人的孤独感。
2.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