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家乡山和水》(说课稿)全国通用二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为《我爱家乡山和水》,属于全国通用二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2.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本节课以学生熟悉的家乡自然风光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观察、描述家乡的山和水,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及审美情趣。与二年级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相联系,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通过观察家乡山水的独特之处,提升学生对自然美的欣赏能力。
2.增强学生的文化理解,引导学生了解家乡自然景观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培养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
3.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实地观察和描绘,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创造力。
4.培养学生的表达交流能力,鼓励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分享观察心得,提高合作与沟通技巧。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①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描绘家乡山水的特点,掌握基本的自然景观描述方法。
②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去体验和感受家乡的自然美景,培养其对美的感知和表达能力。
③鼓励学生将观察到的山和水进行创意性的艺术加工,提高学生的艺术创造力。
2.教学难点:
①如何引导学生细致观察家乡山水的细节,并能够用恰当的语言进行描述,这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之一。
②在小组合作中,如何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确保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察和感受,是另一个教学难点。
③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帮助学生将观察到的山和水转化为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艺术作品,是本节课的第三个教学难点。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
1.软硬件资源:彩色画纸、画笔、剪刀、胶水、电脑、投影仪。
2.课程平台:班级微信群、学校教育平台。
3.信息化资源:家乡山水风景图片、视频资料、在线地图服务。
4.教学手段:实地考察、小组讨论、绘画创作展示。
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在线平台或班级微信群,发布预习资料(如PPT、视频、文档等),明确预习目标和要求。例如,要求学生观看家乡山水风光的纪录片,并记录下他们最感兴趣的景观。
-设计预习问题:围绕《我爱家乡山和水》课题,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和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如:“你家乡的山和水有哪些特点?它们给你带来了哪些感受?”
-监控预习进度:利用平台功能或学生反馈,监控学生的预习进度,确保预习效果。教师可以通过查看学生的预习笔记或在线讨论的参与度来了解预习情况。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按照预习要求,自主阅读预习资料,理解家乡山水的基本特点。
-思考预习问题:针对预习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记录自己的理解和疑问。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微信群等,实现预习资源的共享和监控。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提前了解家乡山水的特点,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家乡山水的图片或视频,引出《我爱家乡山和水》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如何观察和描述山水的特点,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例如,通过展示不同季节的山水画面,讲解季节变化对山水的影响。
-组织课堂活动:设计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他们对家乡山水的观察和感受,并鼓励他们用绘画的形式表达出来。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参与课堂活动:积极参与小组讨论,用绘画创作表达对家乡山水的理解。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通过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观察和描述山水的知识点。
-实践活动法:通过绘画创作,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表达山水的技能。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观察和描述山水的要点,掌握相关技能。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3.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以“我的家乡山水”为主题,创作一幅绘画作品,并附上简短的文字描述。
-提供拓展资源:推荐一些关于自然景观保护的书籍或网站,鼓励学生课后进一步学习。
学生活动:
-完成作业:认真完成绘画作业,并撰写描述性文字。
-拓展学习:利用老师提供的资源,了解更多的自然景观保护知识。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和拓展学习。
-反思总结法: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
作用与目的:
-巩固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点和技能。
-通过拓展学习,拓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