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语文下册识字(二)6古对今第2课时说课稿新人教版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学内容
新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识字(二)6古对今第2课时,主要内容包括:学习汉字“古、今、对、比、等”等,通过对比古今词语,让学生了解古今差异,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课时旨在培养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文化自信和审美创造等核心素养。通过学习古今词语对比,学生能够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同时培养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和传承意识。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一年级的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并学习了基本的汉字书写和简单的词语理解。他们能够认识一些常用汉字,并能进行简单的词语搭配。然而,对于古今词语的对比和传统文化的理解还处于初步阶段。
2.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一年级的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对学习汉字和词语有很大的兴趣。他们的学习能力较强,善于模仿和记忆。在学习风格上,他们通常喜欢直观、形象的教学方式,如游戏、故事和图片等,能够通过这些方式更好地吸收和理解新知识。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由于学生对古今差异的理解有限,他们在对比古今词语时可能会遇到理解上的困难。此外,一年级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容易分散,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需要教师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以保持学生的注意力。此外,部分学生可能对汉字书写不够熟练,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和练习机会。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一年级语文下册》教材,包含识字(二)6古对今相关内容。
2.辅助材料: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图表和视频,如古代建筑、服饰图片,以及现代生活中对应的物品图片,以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古今差异。
3.教学工具:准备黑板或投影仪,用于展示教学内容和图片资源。
4.教室布置:布置教室环境,设置分组讨论区,提供纸笔等书写工具,以便学生进行课堂活动。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汉字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我们来玩一个有趣的汉字谜语游戏。”
展示一些关于汉字的谜语,如“一点一横一撇,一撇一捺是朋友(打一字:友)”。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分享他们猜到的汉字及其含义。
接着,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图片,让学生说出对应的汉字。
简短介绍汉字的历史和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汉字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汉字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原理。
过程:
讲解汉字的定义,包括其主要组成元素或结构:笔画、部首、偏旁等。
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展示汉字的构成,如“木”字由“一”和“木”组成。
3.汉字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汉字的特性和重要性。
过程:
选择几个典型的汉字案例进行分析,如“山”、“水”、“火”等。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特点和意义,让学生全面了解汉字的多样性或复杂性。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实际生活或学习的影响,以及如何应用汉字表达思想。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汉字相关的主题进行深入讨论,如“汉字的演变”、“汉字在文化中的地位”等。
小组内讨论该主题的现状、挑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汉字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汉字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汉字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案例分析等。
强调汉字在现实生活或学习中的价值和作用,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和应用汉字。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汉字的短文或报告,以巩固学习效果。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和互动性,适时调整教学节奏,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
知识点梳理
1.汉字的基本概念
-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由笔画、部首、偏旁等组成。
-汉字具有音、形、义三要素,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汉字的组成部分
-笔画:汉字的基本书写单位,如横、竖、撇、捺等。
-部首:汉字的组成部分,通常位于汉字的左侧或上方,具有归类作用。
-偏旁:汉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