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3 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说课稿-2023-2024学年六年级下册语文统编版.docx
文件大小:22.64 KB
总页数:3 页
更新时间:2025-03-28
总字数:约3.52千字
文档摘要

3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说课稿-2023-2024学年六年级下册语文统编版

主备人

备课成员

设计思路

本课以《十五夜望月》为载体,通过引导学生品味诗歌意境,感受诗人情感,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结合六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采用情境导入、合作探究、朗读感悟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审美鉴赏能力,通过品读《十五夜望月》,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情感表达。

2.提升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学习古典诗歌的表达方式,积累诗词中的优美语言。

3.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理解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体会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意境: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十五夜望月》中的意象,如“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等,帮助学生理解诗中描绘的月夜景象,体会诗人对中秋节的独特感受。

-感悟诗人情感:引导学生通过诗句“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等,理解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培养对诗歌情感的感知能力。

2.教学难点

-古诗鉴赏:由于古典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方式与现代诗歌有所不同,学生可能难以把握诗中的意象和情感。难点在于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内涵,如“银烛”与“冷画屏”之间的对比,以及“流萤”与“秋思”之间的联系。

-朗读技巧:学生可能不熟悉古典诗歌的朗读节奏和韵律,难点在于指导学生如何正确地朗读,通过声音传达诗歌的情感,如“今夜月明人尽望”中的语气应表现出中秋夜晚的宁静与期待。

-文学素养提升: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理解并欣赏古典诗歌的深层文化内涵是一个挑战。难点在于引导学生通过诗歌学习,提升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古诗三首》教材,以便学生能够跟随课本内容进行学习。

2.辅助材料:准备与《十五夜望月》相关的图片,如中秋月亮、赏月场景等,以及相关的背景音乐,以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3.教学课件:制作包含诗歌原文、注释、赏析等内容的教学课件,辅助学生理解诗歌意境。

4.教室布置:在教室中布置中秋节的氛围,如挂上中秋节的装饰,营造节日氛围,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诗歌的情感。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环节(5分钟)

1.创设情境:播放一段中秋节的背景音乐,展示中秋节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中秋节的习俗和感受。

2.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中秋节有哪些习俗吗?为什么人们会在中秋节赏月?

3.学生分享:请同学们分享自己关于中秋节的经历和感受。

4.引入新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关于中秋节的古诗——《十五夜望月》。

二、讲授新课(20分钟)

1.诗歌朗读:教师范读《十五夜望月》,学生跟读,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诗歌赏析:

-第一句:“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地白”、“树栖鸦”、“冷露”等意象,体会诗中的寂静和清冷。

-第二句:“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句中的对比手法,体会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3.诗歌背诵:学生分组进行诗歌背诵,教师巡回指导。

4.诗歌创作:鼓励学生模仿《十五夜望月》的格式,创作一首自己的中秋诗。

三、巩固练习(10分钟)

1.课堂练习:教师出示与《十五夜望月》相关的诗句,学生判断正误。

2.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于《十五夜望月》的理解和感受。

四、课堂提问(5分钟)

1.提问1: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中秋夜晚景?

2.提问2:诗人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3.提问3:你认为这首诗好在哪些方面?

五、师生互动环节(5分钟)

1.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这首诗与中秋节有什么关系?

2.学生回答:诗歌描绘了中秋夜晚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3.教师总结:是的,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建在中秋之夜所作,通过诗歌,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中秋节的独特情感。

六、核心素养拓展(5分钟)

1.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学习这首诗,我们学到了哪些关于诗歌鉴赏的方法?

2.学生回答:我们要学会从意象、情感、语言等方面去鉴赏诗歌。

3.教师总结:是的,诗歌鉴赏需要我们细心观察、深入思考,才能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七、总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

1.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十五夜望月》,了解了诗中的意境和情感,希望大家在日常生活中也能发现美的东西,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

2.作业布置:

-复习《十五夜望月》的内容,背诵这首诗。

-预习下一课《望月怀远》。

教学时长共计45分钟。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诗歌鉴赏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