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0古诗三首说课稿新人教版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0古诗三首
本节课主要学习三首古诗:《泊船瓜洲》、《书湖阴先生壁》、《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通过赏析这些古诗,学生将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意境,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包括文化理解与传承、审美鉴赏与创造、思维发展与提升。学生将通过学习古诗,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提升审美情趣;通过分析诗句,锻炼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通过模仿创作,激发语言表达的欲望,增强文化自信。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
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古诗词阅读基础,能够识记一些古诗的基本格式和韵律,对古典诗词的意境和情感有一定理解。他们已经学习过一些著名的古诗词,对诗歌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有所了解。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普遍较高,尤其是对富有画面感和情感表达的诗句较为敏感。他们的学习能力较强,能够通过阅读和思考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学习风格上,部分学生喜欢通过朗读来感受诗歌的韵律美,而另一部分学生则更倾向于深入分析诗句,探究诗人的情感世界。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部分学生可能在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上存在困难,尤其是对一些生僻字词和比喻手法的理解。此外,学生在分析诗歌时,可能难以把握诗人的写作意图和时代背景。此外,学生在模仿创作时,可能会遇到如何将个人情感与古典诗词风格相结合的挑战。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材,包括古诗三首的学习内容。
2.辅助材料: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如描绘古诗意境的山水画,以及与诗人相关的历史图片,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背景。
3.教学课件:制作包含古诗原文、注释、作者简介及赏析的PPT,便于学生跟随教学进度。
4.教室布置:设置小组讨论区,便于学生合作学习,并在黑板上预留空间用于板书和展示。
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在线平台或班级微信群,发布预习资料(如PPT、视频、文档等),明确预习目标和要求。
设计预习问题:围绕古诗三首,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和探究性的问题,如“诗人是如何运用自然景物来表达情感的?”“你认为哪首诗的意境最深远?”等。
监控预习进度:利用平台功能或学生反馈,监控学生的预习进度,确保预习效果。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按照预习要求,自主阅读古诗原文和相关资料,初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思考预习问题:针对预习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记录自己的理解和疑问。
提交预习成果:将预习成果(如笔记、思维导图、问题等)提交至平台或老师处。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微信群等,实现预习资源的共享和监控。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提前了解古诗三首,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与古诗相关的背景音乐或视频,引出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古诗的写作手法、情感表达和背景知识,如“泊船瓜洲”中的借景抒情手法,“书湖阴先生壁”中的托物言志手法等。
组织课堂活动:设计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预习心得,并引导学生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和情感。
解答疑问:针对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疑问,如“为什么诗人会用‘一夜征人尽望乡’这样的诗句?”进行及时解答和指导。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参与课堂活动: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诗句。
提问与讨论:针对不懂的问题或新的想法,勇敢提问并参与讨论。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通过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写作技巧和情感表达。
实践活动法: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分析诗歌的能力。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内涵,掌握诗歌分析的方法。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布置作业:布置仿写古诗的作业,让学生尝试创作,巩固所学。
提供拓展资源:推荐一些古诗词书籍和网站,供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欣赏。
反馈作业情况: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鼓励学生在创作中表达自己的情感。
学生活动:
完成作业:认真完成仿写古诗的作业,尝试运用所学知识创作。
拓展学习:利用老师提供的拓展资源,阅读更多古诗词,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
反思总结: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提出改进建议。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