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祖先的摇篮》说课稿-2023-2024学年语文二年级下册统编版
主备人
备课成员
设计思路
本节课以《祖先的摇篮》为载体,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讨论等方式,了解我国古代神话传说,感受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文化底蕴。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合作学习能力,通过游戏、角色扮演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祖先摇篮的理解。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课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包括文化自信、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学习《祖先的摇篮》,学生将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提升阅读理解能力,学会运用语言描述想象中的场景,并在合作学习中锻炼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
二年级学生对神话故事有一定的认识,能够说出一些耳熟能详的故事,如《夸父追日》、《精卫填海》等。在阅读方面,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识字量和阅读理解能力,能够阅读简单的课文,但理解深度和词汇量有限。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二年级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对神话故事尤其感兴趣。他们喜欢通过图画和故事来学习,具备一定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学习能力上,学生能够通过老师的引导和同伴的帮助进行合作学习。学习风格上,部分学生可能更倾向于视觉学习,通过观察和模仿来学习;部分学生则可能更偏向于听觉学习,通过听故事来吸收知识。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1)理解神话故事的寓意和象征意义可能存在困难,需要教师通过讲解和引导帮助学生理解。
(2)词汇量有限,部分学生可能难以理解一些生僻字词,需要教师提供足够的解释和替换。
(3)在合作学习中,可能存在沟通不畅或分工不均的问题,需要教师适时介入,引导学生有效合作。
(4)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保持注意力集中和长时间学习可能存在挑战,教师需通过多种教学手段保持学生的兴趣。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
1.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实物教具(如石头、树叶等)、黑板和粉笔。
2.课程平台: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教材、班级学习平台。
3.信息化资源:神话故事相关图片、音频资料、动画视频。
4.教学手段:课堂讨论、角色扮演、游戏活动、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通过展示我国古代神话故事的图片或简短视频,引发学生对神话传说的好奇心。
回顾旧知:引导学生回忆之前学过的神话故事,如《后羿射日》、《女娲补天》,让学生分享他们对这些故事的理解和印象。
2.新课呈现(约20分钟)
讲解新知:详细讲解《祖先的摇篮》的故事背景、主要人物和故事情节,引导学生理解故事中的象征意义和神话色彩。
举例说明:结合故事中的具体情节,如祖先们在摇篮中如何学习、成长,以及他们如何克服困难,让学生感受神话故事的魅力。
互动探究: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故事中祖先们的智慧和勇气,以及他们对后代的影响。
3.巩固练习(约15分钟)
学生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他们分别扮演故事中的祖先、孩子或其他角色,通过表演加深对故事情节的理解。
教师指导:在学生表演过程中,适时给予提示和鼓励,帮助他们更好地展现故事内容。
4.拓展活动(约10分钟)
设计与故事相关的手工艺品制作,如用石头和树叶制作简易的摇篮模型,让学生动手实践,提高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分享制作心得:学生分享自己的制作过程和感受,鼓励彼此学习和交流。
5.课堂总结(约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收获,强调神话故事在传承文化、启发智慧方面的作用。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神话故事中的精神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
6.作业布置(约5分钟)
完成课后练习题,包括选择题、简答题和创作题,巩固对《祖先的摇篮》故事的理解。
家庭作业:鼓励学生回家后与家长分享今天学到的故事,并尝试用绘画或文字形式创作一个简短的故事。
7.课后反思
教师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由于字数限制,此处省略具体的教学过程描述,实际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山海经》:介绍这部古代地理志和神话集,引导学生了解更多关于神话传说的内容。
-《中国古代神话故事》:推荐一些关于中国古代神话的书籍,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
-中国古代壁画和雕塑:通过欣赏古代壁画和雕塑,让学生直观感受神话故事的生动性和艺术价值。
2.拓展建议:
-组织学生进行神话故事的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通过扮演不同角色来深入理解故事情节。
-鼓励学生收集和整理自己感兴趣的神话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