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玩泥巴说课稿-2023-2024学年一年级下册科学苏教版
一、设计意图
本节课《玩泥巴》旨在通过动手实践,培养一年级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通过观察、操作和体验,让学生了解泥巴的特性,激发学生对物质世界的认知欲望,同时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想象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自然、动手实践、创新思维和合作交流的能力。通过观察泥巴的变化,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通过亲手制作泥巴作品,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在小组合作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
一年级学生对物质世界充满好奇,但已掌握的科学知识有限。他们可能对常见物质的特性有所了解,如水、空气、石头等,但对泥巴的特性认识不足。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一年级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兴趣,喜欢动手操作和探索。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初步形成,但精细动作还需要进一步锻炼。学习风格上,他们倾向于通过直观、动手的方式学习,对游戏和活动形式的课程更感兴趣。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学生在观察和操作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以下困难:一是对泥巴特性的理解不够深入,难以发现其中的科学原理;二是动手操作时可能遇到困难,如手部协调性不足、捏制泥巴时力度控制不当等;三是合作交流时可能存在沟通不畅、意见分歧等问题。教师需引导学生克服这些困难,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资源
-软硬件资源:泥巴材料、塑料刀、模具、工作台、抹布
-课程平台:班级互动白板
-信息化资源:科学实验视频、泥巴特性图片集
-教学手段:实物展示、小组合作、游戏化教学、互动问答
五、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出示一盒泥巴,激发学生的兴趣:“同学们,你们见过这种东西吗?它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呢?”
-引导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对泥巴的认识。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索泥巴的秘密,看看它有哪些神奇的地方。”
2.讲授新知(20分钟)
-教师展示泥巴的特性,如质地、颜色、形状等,并提问学生:“你们觉得泥巴是什么样的?”
-学生观察并回答,教师总结并板书:“泥巴是柔软的、湿润的,颜色多种多样,可以捏成各种形状。”
-教师演示如何将泥巴捏成不同的形状,如小动物、花朵等,引导学生模仿。
-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提供泥巴和模具,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尝试捏制不同的泥巴作品。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操作中的问题。
3.巩固练习(10分钟)
-教师展示一些成功的泥巴作品,让学生欣赏并讨论。
-学生分组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提出挑战性问题:“如果我们要用泥巴建造一座城堡,应该注意些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并分享自己的设计方案。
4.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今天我们学习了泥巴的特性,了解了如何捏制泥巴作品,还学会了如何设计泥巴建筑。”
-提问学生:“你们觉得通过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
5.作业布置(5分钟)
-教师布置作业:“请同学们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用泥巴捏制一个你喜欢的物品,并尝试用泥巴建造一个简单的结构。”
-提醒学生注意安全,并鼓励他们与家人分享自己的创作过程。
-收集学生的作品,下节课进行展示和交流。
六、拓展与延伸
1.提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
-《泥土的秘密》:介绍泥土的组成、分类以及泥土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泥巴的艺术》:展示不同文化中泥巴艺术的实例,如中国的陶瓷艺术、非洲的泥塑等。
-《土壤的循环》:解释土壤循环的过程,包括有机物的分解、营养物质的循环等。
2.鼓励学生进行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家长可以引导孩子收集不同类型的泥土样本,观察其颜色、质地和吸水性等特性。
-学生可以尝试在家中进行简单的泥土实验,如制作泥土过滤器、观察泥土在不同温度下的变化等。
-鼓励学生查阅书籍或网络资源,了解泥土在农业、建筑和环保等方面的应用。
-设计一个家庭科学项目,如“我们的社区土壤健康调查”,让学生通过实地考察了解土壤污染和生态保护的重要性。
-学生可以制作一个关于泥土的科普小报,分享他们对泥土知识的理解和发现。
-通过参与社区清洁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泥土清理和土壤保护的实际操作。
七、内容逻辑关系
①本文重点知识点:
-泥巴的特性:质地、颜色、形状等。
-泥巴的用途:制作工艺品、建筑材料等。
-泥巴与自然的关系:土壤循环、生态平衡等。
②本文重点词:
-特性:指泥巴的固有性质,如质地、颜色等。
-用途:指泥巴的实际应用,如制作陶瓷、建造房屋等。
-循环:指自然界中物质和能量的流动和转换过程。
③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