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单元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优质版2024-2025学年四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统编版)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教学内容
教材: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7单元
内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本节课主要围绕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展开,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了解周恩来总理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学过程中,将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讨论、思考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学生将通过阅读课文,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培养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同时,引导学生将个人成长与国家命运相结合,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理解周恩来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立志动机。
2.体会课文中的爱国主义情感,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
难点:
1.如何通过具体事例和语言描写,把握周恩来总理的远大志向和坚定信念。
2.引导学生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命运相结合,培养爱国情怀。
解决办法与突破策略:
1.通过分段朗读和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周恩来总理的立志过程。
2.利用多媒体展示历史背景和周恩来总理的相关资料,帮助学生建立历史感和文化认同。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等方式,增强对人物情感的理解。
4.设计情感体验活动,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思考如何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相结合,激发爱国情感。
教学方法与策略
1.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教师引导和学生的互动讨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设计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扮演周恩来总理或其他角色,体验人物的内心世界,增强情感共鸣。
3.利用多媒体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历史图片和视频资料,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组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共同完成对课文主题的探究。
5.运用思维导图等工具,帮助学生梳理课文结构和人物关系,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教师以“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话是谁说的吗?”的问题开启课堂,引导学生思考并分享自己的看法。
-回顾旧知:简要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提醒学生回顾周恩来总理的事迹,为今天的主题学习做好铺垫。
2.新课呈现(约20分钟)
-讲解新知:教师详细讲解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背景、结构和主要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周恩来总理的立志动机和爱国情怀。
-举例说明:通过展示周恩来总理的生平事迹,如早年求学经历、投身革命等,帮助学生具体了解他的成长过程和坚定信念。
-互动探究: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讨“为什么周恩来总理会提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口号”,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3.教学活动(约25分钟)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周恩来总理、同学、老师等角色,模拟课堂情景,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受。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查找与课文相关的历史资料,共同完成一份关于周恩来总理的简要报告,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和研究能力。
4.巩固练习(约15分钟)
-学生活动: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口头叙述,讲述周恩来总理的立志故事,加强语言表达能力的锻炼。
-教师指导:教师针对学生的叙述进行点评,给予鼓励和建议,帮助学生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5.课堂总结(约5分钟)
-教师总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学习重点,强调周恩来总理的爱国情怀和励志精神。
-学生反思: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态度和人生理想,鼓励学生树立远大志向。
6.作业布置(约5分钟)
-学生撰写一篇读后感,分享自己从课文中学到的知识和感悟。
-准备下一节课的学习资料,如相关历史文献、图片等,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支持。
知识点梳理
六、知识点梳理
1.课文背景及作者介绍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出自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7单元。
-课文讲述了周恩来总理少年时期在沈阳读书时,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宏伟志向。
2.课文结构及主要内容
-课文分为三个部分:周恩来总理少年时的求学经历、立志原因以及立志的影响。
-第一部分:介绍了周恩来总理在沈阳读书的背景和环境。
-第二部分:描述了周恩来总理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以及他的立志原因。
-第三部分:讲述了周恩来总理的立志对他人和祖国的影响。
3.课文重点词句理解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表示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而读书,立志为国家做贡献。
-“崛起”:指国家强大、复兴。
-“立志”:下定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