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不退位减》(说课稿)-2024-2025学年二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设计思路
本课以《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不退位减》为主题,旨在帮助学生掌握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通过创设情境、游戏互动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思维能力。教学设计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数学,感受数学的魅力。
核心素养目标
培养学生数感,通过不退位减法的练习,使学生理解数的组成和运算规律,提高对数字的敏感度和对运算过程的感知。发展逻辑思维能力,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应用意识,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二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能够进行1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并对数的顺序和数的大小有一定的认识。本节课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将已学知识应用于100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二年级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对游戏和互动活动表现出较高的兴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较强的模仿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但也存在一定程度的依赖心理。部分学生可能倾向于通过观察和模仿学习,而另一部分学生则更善于通过思考和讨论来学习。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在学习不退位减法时,学生可能会遇到以下困难:理解“借位”概念,正确进行退位计算;掌握减法的计算步骤,如从高位向低位逐位减;在实际操作中,可能会出现计算错误,如忘记减或加上进位等。此外,部分学生可能在面对复杂的计算问题时,容易产生畏难情绪,缺乏解决问题的信心。
教学方法与策略
1.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法,讲解减法原理,通过具体案例引导学生理解。
2.设计“计算接力”游戏,让学生在互动中练习减法,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3.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加减法过程,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借位”与“不退位”的区别。
4.通过实际操作,如使用计数器或小棒,让学生动手实践,加深对减法计算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老师站在讲台前,微笑着对学生们说:“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不退位减》。”
2.老师拿出一张卡片,上面写着“10”,问:“同学们,你们知道10是什么意思吗?”
3.学生们纷纷举手回答:“10是两个5加起来的结果。”
4.老师点头称赞:“很好,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用加法和减法来表示10以内的数。”
二、新课讲授
1.老师在黑板上写下“5+5=10”,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个算式是怎么来的吗?”
2.学生们回答:“是两个5加起来的结果。”
3.老师继续问:“那如果我们要用减法来表示10,应该怎么写呢?”
4.学生们思考片刻,有人举手回答:“10-5=5。”
5.老师表扬:“非常好,同学们已经掌握了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2.老师拿出一张100以内的数卡,让学生们自由组合,用加法和减法来表示这个数。
3.学生们分组讨论,互相交流,老师巡视指导。
4.学生们展示自己的成果,老师点评并纠正错误。
三、巩固练习
1.老师在黑板上列出几个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算式,让学生们快速计算出结果。
2.学生们认真计算,老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错误。
3.老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
4.学生们回答:“这些算式都是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5.老师总结:“是的,今天我们学习了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希望大家能够熟练掌握。”
四、探究活动
1.老师拿出一张100以内的数卡,让学生们用加法和减法来表示这个数。
2.学生们分组讨论,互相交流,老师巡视指导。
3.学生们展示自己的成果,老师点评并纠正错误。
4.老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用加法和减法来表示100以内的数有什么好处?”
5.学生们回答:“用加法和减法来表示100以内的数,可以让我们更快地计算出结果,提高计算速度。”
五、总结与反思
1.老师站在讲台前,对今天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不退位减》,希望大家能够熟练掌握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并尝试用加法和减法来表示100以内的数。”
2.学生们点头表示明白。
3.老师继续说:“在今后的学习中,希望大家能够多加练习,不断提高自己的计算能力。”
4.学生们纷纷表示:“好的,老师,我们一定会努力的。”
5.课堂结束,老师对学生们说:“下课!”学生们起立,向老师鞠躬致谢。
拓展与延伸
一、提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
1.《生活中的数学问题》:鼓励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如购物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