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第三单元小数点搬家(1)(说课稿)-2024-2025学年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docx
文件大小:14.4 KB
总页数:3 页
更新时间:2025-03-28
总字数:约3.09千字
文档摘要

第三单元小数点搬家(1)(说课稿)-2024-2025学年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

一、教学内容

第三单元小数点搬家(1),本章节选自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主要内容是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了解小数点位置的移动与小数大小变化之间的关系,包括小数点向左、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等。

二、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和数学运算等核心素养。通过小数点移动的探究活动,学生能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发展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动手操作,学生能建立数学模型,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计算练习,学生能熟练掌握小数运算技巧,提高数学运算的准确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理解小数点位置移动与小数大小变化的关系:学生需要明确小数点向左移动会使小数变小,向右移动会使小数变大,以及移动的位数与小数变化幅度之间的关系。

-掌握小数点移动的规律:重点在于学生能够熟练地运用规律进行小数点移动后的数值计算,例如,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相当于乘以10,向左移动一位相当于除以10。

2.教学难点

-理解小数点移动的抽象概念: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小数点移动的抽象性是一个难点。例如,理解小数点移动一位实际上是将小数扩大或缩小10倍,这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

-应用小数点移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在实际应用中,学生需要将小数点移动的规律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商品打折后的价格、测量长度单位转换等,这要求学生能够灵活运用知识,克服应用中的困难。

-计算过程中避免错误:学生在进行小数点移动的计算时,容易犯诸如忘记移动小数点、移动位数错误等计算错误,这是教学中的另一个难点。

四、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材,以便学生能够跟随教材内容进行学习。

2.辅助材料: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图表,如小数点位置移动前后数值变化的示意图,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小数点移动的规律。

3.实验器材:准备小数点位置移动的教具,如可移动小数点的教具或数字卡片,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体验小数点移动的效果。

4.教室布置:设置小组讨论区,便于学生分组进行小数点移动规律的操作和讨论,同时确保实验操作台的安全和整洁。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环节(5分钟)

-创设情境:展示一系列物品的价格,如1.2元、2.5元、3.7元等,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价格。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将这些价格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会发生什么变化?

-引导思考: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知识猜测小数点移动对数值大小的影响。

二、讲授新课(20分钟)

1.小数点位置移动的概念(5分钟)

-通过动画或实物教具展示小数点向左、向右移动的过程。

-讲解小数点移动一位相当于数值乘以或除以10的规律。

-学生跟随操作,体验小数点移动的效果。

2.小数点移动的规律(10分钟)

-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例如,0.25变为2.5,数值扩大了10倍。

-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例如,25.0变为0.25,数值缩小了10倍。

-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例如,2.5变为25,数值扩大了100倍。

-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例如,0.025变为25,数值缩小了100倍。

-学生练习:跟随教师的示范,独立完成小数点移动的练习。

3.小数点移动的运算(5分钟)

-讲解小数点移动的运算步骤:确定移动方向和位数,然后进行相应的乘除运算。

-示例:将3.14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计算得到314。

-学生练习:独立完成小数点移动后的数值计算。

三、巩固练习(10分钟)

1.实践操作(5分钟)

-学生分组,每组发放小数点移动教具,通过实际操作体验小数点移动。

-每组选取一个数字,进行小数点移动的操作,并计算结果。

2.课堂练习(5分钟)

-展示小数点移动的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四、课堂提问(5分钟)

-提问1: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数值会怎样变化?

-提问2: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数值会怎样变化?

-提问3:如果你有一个小数,想要将它变成一个更大的数,你应该怎么做?

五、师生互动环节(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在操作中的发现和疑问。

-教师选择几组学生进行展示,鼓励其他学生提问和回答。

-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结果,强调小数点移动的规律。

六、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小数点移动的规律和运算方法。

-学生回顾课堂学习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问或收获。

教学过程设计遵循了以下原则:

-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和思维训练。

-鼓励学生提问和表达,促进师生互动。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整个教学过程控